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的区别为定义、病因、症状等。
1.定义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浅表性炎症,炎症主要局限于胃黏膜的表层,不涉及胃黏膜深层结构,通常是胃黏膜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发的较轻炎症反应。
非萎缩性胃炎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但不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的情况,它涵盖了以往的浅表性胃炎,概念更为宽泛。
2.病因
浅表性胃炎病因多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细菌可在胃内生存繁殖,损伤胃黏膜;长期食用辛辣、过冷、过热食物,酗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药物因素,也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此外,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诱发浅表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同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其引发的炎症反应可持续存在;胆汁反流也是重要病因,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的饮食习惯不良,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会增加胃的负担,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另外,自身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胃黏膜细胞。
3.症状
浅表性胃炎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通常不剧烈,疼痛无明显规律,与进食关系不密切;还可能出现腹胀,尤其在进食后较为明显,是由于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导致;部分患者会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与浅表性胃炎相似,但也有不同。上腹部疼痛也是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个体差异较大,有些患者疼痛较为频繁和剧烈;消化不良症状如早饱、食欲不振等可能更为突出,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即感觉胃部饱胀不适,影响正常进食;此外,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胃黏膜糜烂,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