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可能是直接接触感染源、环境暴露风险、食物传播途径、人际传播可能性、免疫力低下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1、直接接触感染源
直接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如鸡、鸭、鹅)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是主要传播途径。例如,在农场、市场或家庭中宰杀、处理病禽,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羽毛、粪便、血液等,均可能导致感染。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禽舍、运输工具)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再触摸口鼻,也可能引发感染。
2、环境暴露风险
生活在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环境中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禽类养殖场、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场所易因禽类密集、通风不良导致病毒气溶胶传播。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粉尘进入呼吸道,或污染水源、饲料后经消化道传播。候鸟迁徙也可能携带病毒跨越地域,扩大污染范围。
3、食物传播途径
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禽肉或蛋类产品是潜在感染方式。禽流感病毒在低温下存活能力较强,若禽肉未煮透(中心温度未达70℃以上)或蛋类未完全凝固,病毒可能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此外,处理生禽肉时未清洗刀具、砧板,导致交叉污染其他食物,也可能间接引发感染。
4、人际传播可能性
虽然禽流感人际传播较为罕见,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例如,密切接触感染者(如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时,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浓度较高,且接触者存在皮肤破损或黏膜暴露,理论上存在感染风险。但尚无持续人际传播的证据,防控重点仍以阻断动物-人传播链为主。
5、免疫力低下因素
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因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化疗的患者,也因抵抗力下降而面临更高风险。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污染环境,降低感染概率。
若接触活禽后出现发热(体温≥38℃)、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禽类接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