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胃病具有传染性,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其可通过口-口、粪-口传播;部分胃病不具传染性,如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病,多由不良生活方式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日常生活中对可能具传染性的胃病要采取预防措施,对非传染性胃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维护胃部健康。
一、部分胃病具有传染性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主要存于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水杯,家庭成员之间密切接触(如亲吻)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此外,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源也可能引起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生活中可能存在与家庭成员密切接触等情况,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进而引发胃病。对于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有所减退,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较易出现胃部不适等胃病相关症状。
有研究显示,在家庭聚集性的胃病患者中,往往存在幽门螺杆菌的共同感染现象。
二、部分胃病不具有传染性
1.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病
比如因长期不合理饮食(如长期大量饮酒、进食过烫或刺激性食物等)引起的单纯性胃炎,这种胃病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对胃黏膜的损伤,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具有传染性。对于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影响胃的正常功能而导致的胃病,也不具有传染性。老年人如果是因为胃动力不足等自身生理功能衰退因素引起的胃病,同样不具有传染性。
总之,并非所有胃病都会传染,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病具有传染性,而由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胃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病相关情况,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如提倡分餐制、注意饮食卫生等;对于非传染性胃病,也应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以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