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型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有胃肠及感冒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等有相应表现,治疗对症且自限;急性肠胃炎多因饮食致细菌等感染,以胃肠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血象和大便改变,治疗需除病因、补液等,二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上有不同。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因素导致,如食用被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入过冷、过热、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重要诱因,有胃肠道基础病史者更易罹患。
临床表现方面
肠胃型感冒:除了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外,还常伴有感冒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部分患者可更高)、头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等,胃肠道症状相对感冒症状可能稍轻,各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发热出现精神不佳等情况。
急性肠胃炎: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一般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胃肠道症状相对突出,如剧烈呕吐、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腹痛较明显,腹痛部位多以脐周为主,不同年龄患者表现类似,但儿童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方面
肠胃型感冒: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大便常规多无明显异常,病毒检测可发现相应的致病病毒。
急性肠胃炎:血常规检查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升高,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治疗方面
肠胃型感冒:主要是对症治疗,针对感冒症状可适当休息,对于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可使用止吐、止泻药物,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约1-3天可逐渐恢复,儿童需密切观察体温和脱水情况,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急性肠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止食用不洁食物等,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细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同时进行止吐、止泻等对症治疗,儿童要特别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