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一般处理(休息、吸氧、检测)、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适时终止妊娠(达37周及时终止,不足37周监护良好可适当延长,原则剖宫产),还需注意特殊人群(孕妇产后观察出血,胎儿加强监测),综合个体化方案保障母婴健康。
吸氧:间断吸氧可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胎儿缺氧情况,一般每天吸氧3次,每次30分钟。
检测:定期检测肝功能、血清胆汁酸及胎儿宫内状况,如通过胎动计数、B超检查、无应激试验(NST)、生物物理评分(BPS)等监测胎儿情况,及时发现胎儿异常。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一线用药,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血中胆汁酸水平,改善瘙痒症状及生化指标。
S-腺苷蛋氨酸:也可用于ICP的治疗,能通过转甲基作用,增加膜磷脂的生物合成,恢复肝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改善胆汁淤积。
适时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时机:
妊娠已达37周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因为ICP患者孕晚期随时可能发生胎儿突然缺氧,虽然孕周不足37周,但如果出现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NST呈无反应型、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异常等情况,也应及时终止妊娠。
对胎儿监护良好、妊娠未达37周者,可适当延长孕周,但需密切监测。
分娩方式:原则上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宜,因为ICP患者的胎儿可能存在缺氧风险,剖宫产可降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进一步缺氧的可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ICP对孕妇本身一般无严重危害,但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等情况,所以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同时,孕妇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复查相关指标,注意自身瘙痒等症状的变化。
胎儿:ICP可能导致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粪污染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胎儿,要加强产前监测,及时发现胎儿缺氧等异常情况并处理。在孕期要让孕妇数好胎动,家属也应配合关注胎儿在宫内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胎动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