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瘦长体型致腹壁等松弛、膈肌位置下降、胃周围韧带松弛、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及某些疾病,需针对特殊人群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体型因素:多见于瘦长体型者,这类人群的腹壁张力较低,腹肌薄弱,同时胸廓狭长,使得胃的固定装置相对松弛,容易发生胃下垂。例如,一些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身体较为瘦弱的人群,发生胃下垂的风险相对较高。
膈肌位置下降: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肌肉,当膈肌活动力降低,如老年人膈肌张力减退,或在进行剧烈咳嗽、频繁呕吐等情况时,膈肌位置可能会下降,对胃的支撑作用减弱,从而引发胃下垂。
胃周围韧带松弛:胃的正常位置依靠胃周围的韧带等结构来固定,如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和胃结肠韧带等。当这些韧带因先天性发育不良、多次妊娠、急剧消瘦等原因而松弛时,胃的固定作用减弱,就容易出现胃下垂。比如,多次妊娠的女性,由于腹腔内压力变化较大,可能导致胃周围韧带松弛,增加胃下垂的发生几率;而急剧消瘦的人,身体内脂肪组织减少,对胃的支撑作用减弱,也可能引发胃下垂。
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后又节食,或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等,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进而增加胃下垂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人经常在进食大量食物后马上进行奔跑、跳跃等剧烈运动,这会使胃受到震荡,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胃下垂。另外,长期卧床或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胃肠蠕动功能可能会减弱,胃的张力降低,也容易发生胃下垂。
疾病因素: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胃下垂,如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全身肌肉松弛,包括胃壁的肌肉,进而引起胃下垂;患有幽门梗阻等疾病时,胃内容物排出受阻,胃张力降低,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胃下垂。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由于其膈肌张力减退、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生理特点,更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合理饮食,预防胃下垂的发生;对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维持正常的体重和身体张力,降低胃下垂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