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调节)、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规范治疗)、药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及定期复查,不同年龄、性别、病情的患者在各方面需注意相应细节。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均需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减少精神压力,因为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影响胃肠功能。例如,年轻女性若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易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加重。同时,要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过量饮酒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饮食调节:饮食应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等。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导致感染加重胃炎。
二、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过敏史等,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肾功能情况等。儿童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合适方案。
三、药物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可使用铝碳酸镁等药物,能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但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抑酸剂:如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老年人使用抑酸剂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影响钙吸收等。
四、定期复查
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一般建议无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治疗后需复查,在治疗结束后4-8周进行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查。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加重或出现报警症状(如黑便、消瘦、吞咽困难等)的患者,需及时复查,不同年龄患者出现报警症状时的处理需更加谨慎,儿童出现黑便等情况要高度重视,可能提示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