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肉痣样的翼状胬肉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环境因素中紫外线照射、风沙刺激可损伤眼表结膜致其增生;遗传因素使家族中有患病者时其他人风险增加;眼部慢性炎症如结膜炎、沙眼等持续刺激结膜组织引发增生纤维血管化,长期户外活动不注意防护的人群易患病,应注重眼部防护预防。
一、环境因素
1.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紫外线强度较高的环境中,如高原地区、海边等,紫外线会对眼表的结膜组织产生损伤。研究表明,紫外线可引起结膜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促进翼状胬肉的形成。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采取充分防晒措施的人群,翼状胬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
2.风沙刺激:风沙中的颗粒物不断刺激眼表,会使结膜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反应。风沙刺激会导致结膜上皮受损,引发炎症细胞浸润,进而促使纤维血管组织增生,逐渐形成翼状胬肉。在沙漠地区或多风沙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群,翼状胬肉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翼状胬肉的形成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翼状胬肉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翼状胬肉,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会增加。其遗传机制可能与基因多态性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变异会使个体对翼状胬肉相关的致病因素更为敏感。
三、眼部慢性炎症
1.结膜炎:长期患有慢性结膜炎的患者,炎症持续刺激结膜组织。炎症会导致结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引起结膜组织的增生和纤维血管化。例如,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如果病情反复发作,就容易诱发翼状胬肉。
2.其他眼部炎症:如沙眼等眼部感染性炎症,沙眼衣原体感染会引起眼表的慢性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会破坏结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翼状胬肉的形成。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眼部发育尚未完全,眼表防御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存在长期的风沙刺激等情况,也可能增加翼状胬肉的发病风险。而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眼表组织对刺激的反应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发病机制与上述因素类似。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户外活动且不注意眼部防护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因此,注重眼部防护,如佩戴合适的太阳镜、防护眼镜等,减少紫外线和风沙刺激,对于预防翼状胬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