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睾丸未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的先天性疾病,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且有心理影响,与遗传、内分泌、解剖因素有关,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1岁左右开始干预,治疗有激素和手术治疗,家长需关注并及时带孩子就医规范诊治。
隐睾的严重性
影响生育功能:正常情况下,阴囊的温度低于腹腔温度,有利于睾丸生精功能的正常发挥。隐睾时,睾丸处于腹腔或腹股沟等部位,温度相对较高,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导致生育能力下降。单侧隐睾患者约6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育。例如,有研究表明,隐睾患者发生无精子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增加睾丸恶变风险: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下降的睾丸高20-50倍。腹腔内的睾丸由于长期处于异常的温度和环境中,细胞容易发生恶变,形成睾丸肿瘤。而且隐睾发现得越晚,恶变的风险越高。一般认为,隐睾在2岁以前处理,恶变风险相对较低,年龄越大,恶变的可能性越大。
心理影响:隐睾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患儿可能会因为自身生殖器官的异常而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与同伴交流时,可能会因为外观的不同而感到困扰。
隐睾的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隐睾患者存在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儿童发生隐睾的概率相对较高。
内分泌因素:睾丸下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内分泌密切相关。如果胎儿时期促性腺激素缺乏,会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导致隐睾。例如,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不足,或者睾丸自身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都可能导致隐睾。
解剖因素:如睾丸引带异常、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腹股沟管发育不良等解剖结构异常,会阻碍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
隐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通过体格检查一般可以初步诊断隐睾,大部分隐睾可以在阴囊内触摸到睾丸的踪迹或者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睾丸的位置,包括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
治疗:治疗时机很关键,一般建议在1岁左右开始干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激素治疗主要是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药物,刺激睾丸下降,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如睾丸固定术,将睾丸固定到阴囊内,以恢复正常的生精环境和降低恶变风险。
对于患儿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殖器官发育情况,一旦发现隐睾相关迹象,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减少隐睾对孩子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