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完善辅助检查明确气胸相关情况及评估心肺功能等特殊人群状况,手术时取侧卧位摆放、消毒铺巾、建立人工气胸置入胸腔镜观察病变后处理病灶并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胸腔引流管、指导呼吸功能锻炼、护理切口且关注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术前准备阶段
1.患者评估: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气胸发作频次、症状严重程度(如呼吸困难程度等),排查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先天发育异常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胸部体征。完善辅助检查,包括胸部X线、胸部CT等,明确气胸类型(如闭合性、开放性、张力性气胸)、肺压缩程度、是否存在肺大疱等病变;评估心肺功能,通过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了解患者呼吸循环状况,特殊人群需针对性评估,如老年人要考量心肺储备功能,儿童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对手术的耐受性。
二、手术步骤(以胸腔镜手术为例)
1.体位摆放:患者取侧卧位,使患侧向上,利于手术操作视野暴露。
2.消毒铺巾:对手术区域严格消毒,覆盖无菌巾单,建立无菌操作环境。
3.建立通道与置入胸腔镜:通过穿刺建立人工气胸,插入胸腔镜,观察胸腔内病变情况,明确肺大疱、漏气部位等。
4.处理病变组织:利用胸腔镜器械寻找并处理导致气胸的病灶,若存在肺大疱等,可使用切割缝合器等器械切除或缝合病变组织,修复肺组织漏气部位。
5.放置胸腔引流管:手术结束时在胸腔内放置胸腔引流管,将胸腔内残留气体、液体引出,促进肺复张。
三、术后注意事项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需增加监测频率,儿童因机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要细致观察呼吸频率、深度等情况;老年人则需关注心脑血管功能相关指标。
2.胸腔引流管护理: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不同人群引流情况有差异,如老年患者恢复相对缓慢,需留意引流液变化趋势,若发现引流异常(如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异常等)需及时处理。
3.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促进肺复张,儿童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采用适合其年龄的锻炼方式,如简单的深呼吸训练等,逐步增加锻炼强度;成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效咳嗽、深呼吸练习等。
4.切口护理:注意手术切口清洁,预防感染,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因自身抵抗力相对较低,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护理切口,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