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音是指肠蠕动时产生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正常每分钟4-5次,其异常包括活跃(超10次,见于急性胃肠炎等)、亢进(次数多音响强,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减弱(数分钟一次,见于老年性便秘等)、消失(3-5分钟听不到,见于急性腹膜炎等),饮食、疾病、药物、年龄等因素会影响肠鸣音。
肠鸣音异常的情况及意义
肠鸣音活跃:每分钟肠鸣音次数超过10次。常见于急性胃肠炎、胃肠道大出血等情况。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肠鸣音活跃。在儿童中,若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也会出现肠鸣音活跃的表现,需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肠鸣音亢进:肠鸣音次数明显增多且音响增强,有时可达到每分钟10次以上,甚至能听到金属音。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这是因为肠梗阻时,肠腔扩大,积气增多,肠壁胀大变薄,强烈的肠蠕动使肠鸣音亢进。对于老年患者,若出现肠鸣音亢进,要警惕是否存在肠道肿瘤等引起的肠梗阻,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肿瘤等疾病相对高发。
肠鸣音减弱:肠鸣音次数明显减少,数分钟才听到一次。常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比如,低钾血症时,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导致肠蠕动减弱,肠鸣音减弱。在女性患者中,若长期节食减肥导致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出现肠鸣音减弱的情况,需要关注其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肠鸣音消失:持续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用手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无肠鸣音。多见于急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等。例如,腹部手术后患者若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可能会出现肠鸣音消失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对于术后患者要注意早期活动等促进胃肠蠕动的措施。
影响肠鸣音的因素
饮食因素:进食大量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可使肠道内气体增多,导致肠鸣音活跃。不同年龄人群对饮食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可能更容易出现肠鸣音变化,而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也需注意控制产气食物的摄入。
疾病因素:各种胃肠道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影响肠鸣音,如上述提到的急性胃肠炎、肠梗阻等疾病。不同疾病对肠鸣音的影响机制不同,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肠道蠕动,从而影响肠鸣音。例如,一些抗胆碱能药物可能抑制肠道蠕动,导致肠鸣音减弱,但一般在停药后可恢复。在给特殊人群用药时,如儿童、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肠鸣音等肠道功能的影响。
年龄因素:新生儿的肠鸣音相对成人更活跃,随着年龄增长,肠鸣音逐渐趋于成人的频率和节律。儿童时期肠道功能还在发育完善过程中,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肠鸣音的异常变化,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肠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