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肾结核,发病与感染途径、免疫力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诊断靠尿液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有严重并发症需手术,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相应因素,患者要注意休息营养配合治疗。
一、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尿液逆流至膀胱,首先侵犯膀胱黏膜,然后逐渐向深层发展,可累及肌层等。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儿童相对少见,若儿童发病多与原发结核感染相关;男性由于尿道较长等解剖因素,发病情况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主要是结核杆菌的感染途径导致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从而引发膀胱结核,比如长期患有基础疾病、营养不良等人群。有肾结核病史的患者,其发生膀胱结核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肾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会随着尿液进入膀胱。
二、临床表现
1.尿频、尿急、尿痛:这是膀胱结核最常见的症状,起初可能是由于结核性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引起,随着病情进展,膀胱容量逐渐缩小,尿频症状会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每小时排尿数次,甚至出现尿失禁。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为表述不清而被家长发现排尿习惯改变;男性患者若同时合并其他泌尿系统问题,可能会影响对症状的判断,但核心症状还是尿频、尿急、尿痛。
2.血尿:多为终末血尿,即排尿终末时出现血尿,这是因为膀胱三角区结核性溃疡在排尿终末时膀胱收缩导致出血。
3.脓尿:尿液浑浊,含有较多脓细胞,严重时呈米汤样。
三、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尿结核菌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若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有助于确诊,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增厚等改变,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静脉肾盂造影:能了解肾脏、输尿管的结核病变情况,同时也可观察膀胱的形态,如膀胱容量缩小等。
CT检查:对于膀胱壁的病变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判断膀胱结核的程度和范围。
四、治疗原则
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肝功能的影响等。对于有膀胱挛缩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需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在年龄方面,儿童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等;男性患者要关注药物对生殖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生活方式上,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配合抗结核治疗。有肾结核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膀胱结核时,要更加注重整体结核病灶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