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对应西医多种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青少年多发,大关节游走性肿痛)、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年女性多发,小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骨关节炎(中老年人多见,负重关节疼痛肿胀,与多种因素致关节退变相关)、痛风性关节炎(嘌呤代谢紊乱致尿酸高,中年男性多发,急性发作单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有肿胀畸形等),西医靠相关检查诊断治疗,中医辨证论治,不同人群患不同疾病有相应注意事项。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局部呈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其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关,可导致关节滑膜的炎症,出现上述类似痹症中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好发于青少年,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扁桃体炎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主要表现为双手、腕、足等小关节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较大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微钝痛,以后逐渐加重,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可伴有关节肿胀、僵硬,晨起时较明显,活动后缓解,但活动过多时又加重。其发生与年龄增长、肥胖、劳损、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退变的结果。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急性发作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单个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踝、膝、腕等关节。慢性期可出现关节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痛风石的形成。多见于中年男性,常与高嘌呤饮食、饮酒、肥胖等因素相关。
不同的西医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好发人群等方面各有特点,但都有类似中医痹症中关节相关的症状表现。在诊断和治疗时,西医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风湿因子、尿酸、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炎、免疫调节、降尿酸等治疗;中医则根据痹症的不同证型,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等治法进行辨证论治。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面对这些疾病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如老年人患骨关节炎时要注意减少关节的过度负重和劳损,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时要关注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