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胃息肉是胃息肉的一种肿瘤性病理类型,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一般内镜下切除治疗,早期发现及时切除预后较好,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切除后需定期复查。
腺瘤性胃息肉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修复等功能可能出现变化,使得腺瘤性胃息肉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腺瘤性胃息肉。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以及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腺瘤性胃息肉的发生几率;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也可能影响胃内环境,促使腺瘤性胃息肉的形成。
病史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胃黏膜,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容易导致腺瘤性胃息肉的发生;另外,有胃部其他慢性疾病,如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病史的患者,胃黏膜处于持续的损伤-修复状态,也可能增加腺瘤性胃息肉的发病风险。
腺瘤性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很多腺瘤性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或其他胃部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部分有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若息肉较大,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呕血等症状。
腺瘤性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腺瘤性胃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能够发现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腺瘤性胃息肉病理性质的金标准。
病理活检:如前所述,通过胃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确定息肉是腺瘤性还是非腺瘤性等,还能进一步判断腺瘤的分化程度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腺瘤性胃息肉的治疗及预后相关
治疗:一般一旦发现腺瘤性胃息肉,多建议在内镜下进行切除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通过内镜手术将息肉切除,可以有效预防其恶变。
预后: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切除腺瘤性胃息肉,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恶变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但如果发现较晚,或者息肉已经发生恶变,预后则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患者在切除息肉后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前后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状况的变化,术后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儿童,如果发现腺瘤性胃息肉,非常罕见,一旦发现需谨慎评估,多需在内镜下谨慎处理,因为儿童的胃黏膜等组织较为娇嫩,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