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从临床表现初步区分病毒感染性和细菌感染性急性肠炎,再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且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急性肠炎需注意不同情况,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以避免严重后果。
一、从临床表现初步区分
(一)病毒感染性急性肠炎
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起病较急,常先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如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呼吸道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年长儿及成人多见,起病急,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泻为水样便或稀便,呕吐症状较为突出,发热一般为低-中度热。
(二)细菌感染性急性肠炎
大肠杆菌感染: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相对轮状病毒感染可能稍缓,腹泻频繁,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有明显腥臭味,腹痛较明显,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
沙门菌感染:多有食用被污染食物史,发热较为常见且体温较高,腹泻大便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腹痛明显,患儿常伴有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二、从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
(一)粪便常规检查
病毒感染:粪便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多正常或轻度增多,轮状病毒感染时粪便电镜检查可发现病毒颗粒,诺如病毒可通过免疫荧光法等检测到病毒抗原。
细菌感染:粪便常规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常可见脓细胞、红细胞等,还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菌则可明确为细菌感染性肠炎,如培养出大肠杆菌、沙门菌等特定细菌。
(二)血常规检查
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
细菌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升高。
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婴幼儿
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都可能发展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腹泻次数、呕吐情况、精神状态、体温等。一旦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补液治疗。因为婴幼儿腹泻容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影响其生长发育。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各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力相对较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例如,老年人脱水后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所以对于老年人的急性肠炎,要更注重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及整体身体状况。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可能不具有典型的病毒或细菌感染特征,需要更全面细致地评估病情,积极寻找病原体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