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是机体对牛奶特定蛋白质分子的异常免疫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婴幼儿易发生,症状累及多系统,可通过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诊断,需避免接触牛奶蛋白食物并医学干预;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致乳糖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等诊断,需避免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可选择低乳糖食物或补充乳糖酶,二者均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并鉴别,特殊人群有不同喂养管理及预防方式。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或有肠道疾病导致乳糖酶损伤的人群。
症状表现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方面,可能出现湿疹、荨麻疹等;消化道表现为呕吐、腹泻、便血等;呼吸道可出现流涕、咳嗽、喘息等。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频繁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有所差异,但都与免疫介导的异常反应相关。
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粪便多为黄色稀便,可伴有泡沫和酸臭味等,一般无皮肤、呼吸道等其他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牛奶蛋白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呈阳性,提示机体对牛奶蛋白存在免疫反应;皮肤点刺试验也可辅助判断是否对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活检等可观察肠道黏膜的免疫病理改变等。
乳糖不耐受:氢呼气试验是常用方法,口服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浓度变化,反映乳糖消化吸收情况;乳糖耐量试验通过检测血糖变化来判断;粪便酸性检测等也可辅助诊断。
诊断与鉴别
牛奶蛋白过敏: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要与食物过敏的其他类型、感染性腹泻等鉴别。
乳糖不耐受:根据病史中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的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等疾病鉴别。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时需严格避免牛奶蛋白摄入,可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选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对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喂养管理需谨慎,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儿童及成人:牛奶蛋白过敏者需避免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摄入,可通过饮食替代等;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食物或补充乳糖酶等,不同生活方式下需注意饮食的调整以维持健康。
处理与预防
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避免接触牛奶及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医学干预,如使用抗过敏药物等(仅提及药物名称),预防方面需在婴儿喂养时注意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等。
乳糖不耐受:避免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可选择乳糖含量低的食物,预防上可通过逐步增加乳糖摄入来锻炼肠道乳糖酶活性等,但需注意适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