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区别

来源:民福康

牛奶蛋白过敏是机体对牛奶特定蛋白质分子的异常免疫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婴幼儿易发生,症状累及多系统,可通过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诊断,需避免接触牛奶蛋白食物并医学干预;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致乳糖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等诊断,需避免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可选择低乳糖食物或补充乳糖酶,二者均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并鉴别,特殊人群有不同喂养管理及预防方式。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婴儿或有肠道疾病导致乳糖酶损伤的人群。

症状表现

牛奶蛋白过敏:症状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方面,可能出现湿疹、荨麻疹等;消化道表现为呕吐、腹泻、便血等;呼吸道可出现流涕、咳嗽、喘息等。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频繁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不同年龄阶段症状有所差异,但都与免疫介导的异常反应相关。

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进食含乳糖食物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粪便多为黄色稀便,可伴有泡沫和酸臭味等,一般无皮肤、呼吸道等其他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牛奶蛋白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呈阳性,提示机体对牛奶蛋白存在免疫反应;皮肤点刺试验也可辅助判断是否对牛奶蛋白过敏;肠道活检等可观察肠道黏膜的免疫病理改变等。

乳糖不耐受:氢呼气试验是常用方法,口服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浓度变化,反映乳糖消化吸收情况;乳糖耐量试验通过检测血糖变化来判断;粪便酸性检测等也可辅助诊断。

诊断与鉴别

牛奶蛋白过敏: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需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要与食物过敏的其他类型、感染性腹泻等鉴别。

乳糖不耐受:根据病史中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的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等疾病鉴别。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时需严格避免牛奶蛋白摄入,可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可选用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粉。对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喂养管理需谨慎,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儿童及成人:牛奶蛋白过敏者需避免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摄入,可通过饮食替代等;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食物或补充乳糖酶等,不同生活方式下需注意饮食的调整以维持健康。

处理与预防

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是避免接触牛奶及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医学干预,如使用抗过敏药物等(仅提及药物名称),预防方面需在婴儿喂养时注意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等。

乳糖不耐受:避免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可选择乳糖含量低的食物,预防上可通过逐步增加乳糖摄入来锻炼肠道乳糖酶活性等,但需注意适度原则。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期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婴儿期以牛奶为主食,但部分孩子在接触牛奶后,未成熟的免疫系统会将牛奶中的蛋白质当成有害物质,引发身体作出激烈过敏反应。研究发现,若2%-7%的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而部分的孩子在3-5岁后的过敏情况会逐渐消失。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轻度牛奶蛋白过敏症状
王琳 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甲
轻度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一般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两个方面。1、胃肠道反应患者发生牛奶蛋白过敏,最容易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2、皮肤反应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产生变态反应,容易刺激皮肤,出现皮肤瘙痒、丘疹、皮肤红肿等现象。当患者出现疑似过敏的情况后,应该立即停止饮用牛奶,如果症状长时间没有好转
眼睛过敏是什么原因?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眼睛表现出过敏,可能是空气中的异物进入眼睛造成的,比如尘土、飞蛾等;也可能是长时间的用眼过度造成的眼疲劳损伤;或者是化学物质的刺激,可以先去医院进行诊断,之后及时治疗。
过敏性咳嗽怎么治疗啊?
蒋雄斌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治疗过敏性咳嗽,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病人的过敏源是什么,即咳嗽的激发因子是什么。如果明确了过敏源,远离过敏源,就是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咳嗽的发生。其次,如果咳嗽严重,有痰的话,可以用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或者激素类,因此缓解症状。
为什么一到春天皮肤就过敏
张文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春天过敏主要是考虑可能身体内缺少维生素和钙质造成皮肤新陈代谢紊乱,皮肤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再加上一些花粉、柳絮的接触也容易造成人体皮肤过敏。建议病人平时需要保持局部的清洁卫生,尽量防止接触过敏源,可以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乳糖不耐受怎么检查出来?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当怀疑孩子可能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时,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尿乳糖酶试验的测定。尿乳糖酶试验是检测乳糖不耐受常用的一种方法。此外还可以观察孩子平时的表现,或者经过呼气测试等。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果大便次数不多而且不影响生长发育的话,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腹泻次数多,体重增加缓慢,就得要对孩子的饮食结构进
孕妇皮肤过敏怎么办啊?
张文娟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孕妇皮肤过敏,瘙痒症状较重者,可以采用炉甘石洗剂擦涂,缓解瘙痒不适的症状。同时饮食上以清淡的饮食为主,防止食用鸡蛋、鱼、虾等食物,避免加重过敏反应。选择宽松舒适的棉质衣物穿着,室内定期进行通风,防止用手抓挠瘙痒部位。
十个月宝宝吃虾过敏怎么办?
卢成瑜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十个月宝宝吃虾表现出过敏症状,家长一定要停止给孩子吃虾,如果过敏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出了休克,呼吸困难,还应当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给孩子吃一些不易过敏的食物,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需要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测一下过敏源,在生活中远离过敏原。在孩子过敏期间,注意最好不要让孩子用手去
乳糖不耐受是为什么?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这种疾病一般都是从出生就有的,当然也有后天造成的,但原因不明,一般是因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如果甜度比较高的话,体内的乳糖酶消化代谢不了,建议先不要吃过甜的食物,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建议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乳糖不耐受怎么检测?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乳糖不耐受可以经过大便PH检查、还原糖试验以及尿半乳糖测定进行检查,其次经过临床的症状表现也可进行初步的判断。幼儿若表现出乳糖不耐受多表现为长时间腹泻,体重增长缓慢,大便伴随酸臭味,消化不良等症状。一般可以给孩子喂食去乳糖配方奶粉,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过敏性眼部是什么症状?
王卫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眼睛过敏最多见的症状是视觉扭曲、视力丧失和中央黑斑。黄斑位于视网膜的后极,这是一个没有血管的中空区域。它因富含黄色色素而得名,是视网膜最敏感的部分。多见的黄斑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囊样水肿、黄斑裂孔、近视性黄斑变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等。
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曾萍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有皮肤皮疹、斑疹、瘙痒,可能还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等,甚至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会有非感染性的腹泻症状,一天十多次,通常不会伴有发烧等症状。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应停用母乳,改用不含乳糖的奶粉及相关产品。
哮喘过敏原怎么查
侯伟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哮喘过敏原检查方法包括两种:1、皮肤点刺法即把已知的过敏原通过皮下注射,如果对过敏原过敏,会出现红肿反应。根据红肿大小判断过敏级别。2、抽血检查特异性抗体浓度、尘螨浓度、花粉浓度、霉菌浓度、牛奶浓度,通过浓度高低判断过敏级别,三级以上即中度以上过敏原检测,对哮喘治疗诊断有意义;如果是低级别,对哮喘意义不大。哮喘治疗属于四位一体,一、长期吸
乳糖不耐受自己会好吗
王艳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乳糖不耐受是否能自愈要看病因,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多无法自愈,后天性的改善饮食有自愈可能性。乳糖不耐受是指以乳糖酶缺乏而引起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相关症状,乳糖不耐受分为先天性乳糖不耐受以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对于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相关药物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减少乳糖含量高食物摄入量,以缓解相关不适症状。对于继发性乳
乳糖不耐受几个月会好
张桐茂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乳糖不耐受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才会逐渐适应和缓解。有的孩子一到两个月会慢慢好转,但有些孩子需要半年以上。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婴儿多吃一些低乳糖饮食,以此来减少乳糖不耐受所引起的腹泻。症状好转后再逐渐改成正常饮食,这样可以避免腹泻发生。
乳糖不耐受自己会好吗
张桐茂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乳糖不耐受,病情随着患者自身的调理及生长发育,考虑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乳糖不耐受是指患者肠道内缺乏乳糖酶,对食物不能进行完全的消化分解,而引发的一种腹泻症状。一般婴儿的发病率较高,按照中医来说,属于脾胃虚弱的表现,治疗方面需要使用乳糖酶及健脾和胃的中药制剂进行调理。
喝酒过敏痒怎么解决
汪治国 副主任医师
咸宁市中心医院 三甲
喝酒过敏痒,根据症状轻重,采用外用药物或者系统用药治疗。如果皮疹范围比较局限,瘙痒症状不是很重,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糖皮质激素乳膏进行治疗,可以起到抗过敏、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但如果皮疹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口服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或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