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囊炎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泪囊炎主要因新生儿鼻泪管下端胚胎残膜未退化或鼻泪管骨性管道狭窄致泪液和细菌潴留继发感染;后天性泪囊炎与泪道狭窄或阻塞(包括炎症、外伤、医源性因素致泪道黏膜肿胀、结构破坏或损伤泪道结构)及细菌感染(泪道狭窄阻塞使泪液潴留利于细菌繁殖引发炎症)相关,不同情况涉及不同人群及风险因素。
一、泪囊炎的常见原因
(一)先天性泪囊炎
1.解剖因素:新生儿鼻泪管下端有一胚胎残膜,通常在出生后4-6周自行开放。若此残膜未退化,就会阻塞鼻泪管,导致泪液和细菌潴留在泪囊内,引发继发感染,这是新生儿先天性泪囊炎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女性新生儿中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女性胎儿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2.鼻泪管阻塞:先天性的鼻泪管骨性管道狭窄或不通畅,会阻碍泪液的正常引流。例如,在胚胎发育期间,鼻泪管的形成出现异常,导致管腔狭窄,使得泪液无法顺利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从而在泪囊内积聚,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
(二)后天性泪囊炎
1.泪道狭窄或阻塞
炎症因素:眼部的急、慢性炎症,如沙眼、结膜炎、睑缘炎等,可能蔓延至泪道,引起泪道黏膜充血、肿胀,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眼部后,会累及泪道的黏膜,使泪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泪液的排出。这种情况在有长期眼部炎症病史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长期用眼不卫生、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外伤因素:眼部受到外伤,如泪小管、鼻泪管的断裂或损伤,会直接导致泪道的不通畅。比如眼部遭受撞击等外伤后,泪道的解剖结构被破坏,泪液无法正常流通,从而引发泪囊炎。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外伤导致泪囊炎,但青壮年在从事一些可能有眼部外伤风险的工作或活动时,如运动、建筑工作等,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
医源性因素:眼部手术,如内眼手术、鼻腔手术等,可能损伤泪道结构,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例如,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泪道的正常结构,术后出现泪囊炎的并发症。接受过眼部或相关鼻腔手术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泪道情况,不同年龄、性别在术后发生医源性泪囊炎的风险因手术类型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老年人群由于眼部组织相对脆弱,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当泪道存在狭窄或阻塞时,泪液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细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泪囊炎。例如,泪囊内长期积聚的泪液成为细菌的培养基,细菌不断滋生,引起泪囊的炎症病变。任何人群都可能因细菌感染引发泪囊炎,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生泪囊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泪囊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繁殖,从而增加了患泪囊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