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早期有肠道、全身及直肠局部症状,肠道症状有腹泻(粪便性状多样)、腹痛(多为下腹隐痛或胀痛);全身症状有发热(部分低热,少数中度发热,儿童体温易波动)、乏力(因代谢紊乱、营养消耗及毒素吸收等);直肠局部症状有直肠坠胀感(总有下坠感及未尽感)、黏液便(粪便带黏液,镜检有炎症细胞)。
腹泻:是直肠炎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吸收功能紊乱。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约70%-80%的直肠炎患者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炎症程度不同,腹泻的频率和粪便性状也有所差异,轻度直肠炎可能只是大便次数稍增多,粪便略带黏液,而较严重的直肠炎可能每天腹泻数次,且含有较多黏液或脓血。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一般在下腹部。炎症刺激直肠及周围组织,引起肠道痉挛或炎症反应。儿童直肠炎患者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述疼痛位置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使腹痛症状略有不同,但总体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相关神经导致。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低热,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当直肠内的炎症较为活跃时,体内的免疫细胞被激活,会释放炎性介质,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变化导致发热。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高于38℃。对于儿童直肠炎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发热可能相对更易波动,且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过高可能导致惊厥等不良后果。
乏力: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没有力气,这与炎症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营养消耗增加以及毒素吸收等因素有关。长期的直肠炎症会影响患者的食欲,进而使营养摄入不足,加上炎症引起的身体消耗,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患直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直肠局部症状
直肠坠胀感:患者总是感觉直肠部位有下坠感,总想排便,但又排不出多少粪便,或者排便后仍有未尽感。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黏膜及周围神经,导致直肠感觉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例如,炎症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产生坠胀的感觉。对于有长期便秘或腹泻病史的人群,患直肠炎时这种直肠坠胀感可能会更明显,因为原本的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加重了直肠的炎症刺激。
黏液便:粪便中带有黏液,这是因为直肠黏膜在炎症作用下分泌增多。黏液可以是透明的、白色的或略带黄色,与粪便混合在一起。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黏液中可能含有炎症细胞等。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直肠炎患者的黏液便,可看到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这是直肠黏膜炎症的典型表现。对于患有直肠炎的女性,尤其是在孕期或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直肠黏膜的分泌功能,从而使黏液便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直肠炎症导致的黏膜分泌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