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等。病因有特定病原体及上行、血行等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生活方式及治疗基础疾病。
一、病因
1.病原体种类: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此外,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近,更容易发生急性尿路感染,性生活、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因素会增加女性患病风险;对于男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能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发急性尿路感染。儿童的生活方式如卫生习惯等也与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相关,比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等。
2.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即病原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引起感染;血行感染较少见,多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1.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能出现下腹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并发症的单纯性膀胱炎,体温通常正常或仅有低热。女性患者在性生活后容易诱发膀胱炎,儿童膀胱炎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频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尿道炎:男性急性尿道炎可出现尿道分泌物,开始为黏液性,后逐渐变为脓性,伴有尿道刺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女性急性尿道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尿道瘙痒、烧灼感,伴有尿频、尿急,有时可出现血尿。
三、诊断
1.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存在白细胞尿,对诊断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尿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一般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路感染,但需要注意避免标本污染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急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了解尿路有无梗阻、畸形等基础疾病,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应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疾病恢复。对于儿童,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鼓励其多饮水。
2.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对于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避免儿童滥用抗生素。女性急性尿路感染在治疗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男性则要关注是否存在前列腺相关疾病影响治疗。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到尿道;儿童要勤换尿布,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2.生活方式:多喝水,勤排尿,避免憋尿,这是简单有效的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女性应避免过度性生活,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对于有尿路梗阻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降低急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