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即西医的急性阑尾炎,病因与饮食、寒温、情志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胃肠道及全身症状,体征有右下腹压痛等,诊断靠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鉴别,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导致脾胃受损,肠道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内生,积于肠道,蕴结成痈。例如,长期进食过多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因肠道功能紊乱而增加患肠痈的风险。
2.寒温不适:寒邪入侵人体,留滞于肠腑,导致气血凝滞;或因暑热之邪外袭,内蕴肠道,均可引发肠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寒温的适应能力不同,儿童可能因穿衣过少等原因感受寒邪,而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下降,也易受寒温变化影响。
3.情志所伤:长期的忧思恼怒,导致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肠道气机阻滞,瘀血内停,郁而化热,发为肠痈。不同性别在情志方面有一定差异,女性可能因情绪波动较大等因素更易出现肝郁气滞的情况。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表述可能不精确,老年人反应可能较迟钝。
胃肠道症状: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便秘或腹泻。
全身症状: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严重时可高热寒战。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腹膜刺激征:如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与症状:根据患者有右下腹疼痛等典型临床表现及相关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体格检查:右下腹固定压痛等体征有助于诊断。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周围炎性包块等。
2.鉴别诊断
右侧输尿管结石:多为突发性右下腹绞痛,疼痛剧烈,可向会阴部放射,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结石影。
妇产科疾病:如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可鉴别。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可采用中药治疗,以通腑泄热、化瘀解毒等为原则;同时配合抗感染等支持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切除阑尾。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肠痈时病情变化较快,应密切观察病情,由于儿童对疼痛等症状表述不清,更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检查,及时诊断和处理,且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耐受性等与成人不同,用药需谨慎。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肠痈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应加强监测,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患肠痈较为特殊,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应谨慎选择治疗方法,充分评估手术等对妊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