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等,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轻症保守治疗,重症或有并发症手术;慢性多由急性迁延或结石刺激,症状不典型,靠B超等诊断,无症状或轻可保守,严重需手术,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因包括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也可因肠道细菌逆行入侵胆囊引发炎症。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6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胆囊结石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慢性炎症改变。起病隐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同样女性相对多见,与胆囊结石长期存在、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典型症状为右上腹剧烈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查体时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表现为全腹剧烈疼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胆囊异常。
三、诊断方法
急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炎症指标升高。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等改变,还可观察胆囊排空情况。
慢性胆囊炎:腹部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结石等,口服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收缩功能减退。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胆囊炎:
轻症患者可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常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控制感染。
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慢性胆囊炎: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高脂、油腻食物,口服利胆药物等保守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胆囊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也需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延误诊断,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抗生素,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且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患儿全身情况。
孕妇:孕妇患急性胆囊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保守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权衡母胎风险,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况,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手术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