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症状多样,肠道症状有腹泻(大便次数多、性状多样)、腹痛(下腹隐痛等)、里急后重(排便紧迫感强、量少未尽);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低热为主、少数高热)、乏力(全身疲倦、活动耐力降);肠道外表现有关节症状(大关节疼痛肿胀)、皮肤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症状因个体和病因而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肠道症状:
腹泻: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可呈稀水样、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不同病因引起的直肠炎腹泻特点可能有所差异,感染性直肠炎可能腹泻次数相对较多,且粪便中可能含有较多病原体相关成分;而一些非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直肠炎腹泻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
腹痛:多为下腹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腹部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腹痛的发生与直肠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有关,炎症导致肠道痉挛或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疼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中,腹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的部位和程度,更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里急后重:患者有强烈的排便紧迫感,但每次排便量很少,排便后仍有未尽之感。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的神经,导致直肠频繁收缩,从而产生里急后重的症状。里急后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直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当肠道发生炎症时,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对于儿童直肠炎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需要及时监测体温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炎症反应消耗了机体的能量,同时患者可能因腹泻、腹痛等症状影响进食和休息,导致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老年人患直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造成较大影响,如原本可以独立完成的日常起居可能需要他人协助。
肠道外表现:
关节症状:少数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常见于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这可能与直肠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炎症因子可能影响到关节部位,导致关节炎样表现。对于患有直肠炎并出现关节症状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肠关节综合征等情况。
皮肤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等。结节性红斑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多见于小腿伸侧。皮肤表现也是直肠炎可能伴随的肠道外症状之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直肠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如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