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炎症,多由细菌感染致膀胱刺激症状,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膀胱癌是膀胱黏膜上皮恶性肿瘤,常见无痛性肉眼血尿,治疗依分期分级综合定,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有区别,特殊人群各有特点,女性膀胱炎需注意性生活卫生,男性膀胱癌与吸烟等相关。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经尿道逆行感染膀胱是常见发病途径,女性因尿道短宽易患膀胱炎,性生活、尿路梗阻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育龄女性相对高发。
膀胱癌:是指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苯胺类化学物质)、吸烟、慢性膀胱炎、尿路结石等因素有关,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可伴有下腹部疼痛,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通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多可较快缓解。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经规范使用抗生素后,多数在数天内症状明显改善。
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有时可自行停止,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肿瘤阻塞输尿管开口,还可引起肾积水、腰痛等表现。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
三、检查方法
膀胱炎: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有红细胞,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壁是否光滑,有无增厚等情况,但对于较小的膀胱黏膜病变可能显示不清晰。
膀胱癌: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是确诊膀胱癌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的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超声可作为膀胱癌的初步筛查手段,CT和MRI对膀胱癌的分期等有更准确的判断。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查找尿液中的癌细胞,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四、治疗原则
膀胱炎:主要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要注意多饮水、多排尿,冲刷尿道,促进病情恢复。对于女性膀胱炎患者,要注意性生活卫生等。
膀胱癌: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等情况综合决定。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术后可辅助膀胱灌注化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采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情况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晚期膀胱癌患者多采用姑息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膀胱炎相对少见,多因卫生问题等引起,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老年膀胱炎患者要注意可能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膀胱癌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等可能较差,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女性膀胱炎患者要注意在性生活前后的卫生清洁,减少膀胱炎的复发;男性膀胱癌患者可能与吸烟等因素关系更密切,需提醒其戒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