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少见膀胱炎性病变,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女性相对多见。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及膀胱灌注,手术有经尿道电切术和激光治疗,需依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腺性膀胱炎的定义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增生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膀胱炎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梗阻、结石等长期刺激有关,女性相对多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报道称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比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膀胱黏膜防御能力降低,可能更易患腺性膀胱炎。
二、腺性膀胱炎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若存在膀胱结石、尿路梗阻等因素,需先处理这些病因。比如膀胱结石,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度运动促进自行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者手术取石等治疗。对于尿路梗阻,要明确梗阻原因,如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下尿路梗阻,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或者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解除梗阻后膀胱的慢性刺激因素去除,可能有利于腺性膀胱炎症状的改善。
对于存在慢性膀胱炎的患者,可根据尿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疗程需要足够,以彻底控制膀胱的炎症,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比如儿童一般不首选喹诺酮类药物。
2.膀胱灌注治疗
可使用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常用药物有卡介苗、丝裂霉素等。以丝裂霉素为例,通过膀胱灌注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病变处,抑制细胞的增生等。一般需要定期进行灌注治疗,灌注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起尿道损伤等并发症。在灌注前要排空膀胱,灌注后需要变换体位等促进药物均匀接触膀胱黏膜。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心肺功能等情况,灌注后要适当休息,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二)手术治疗
1.经尿道电切术(TUR)
这是目前治疗腺性膀胱炎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尿道插入电切镜,将膀胱内的病变黏膜组织切除。手术过程中要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要注意保护膀胱肌层,避免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分次手术。在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有无血尿等并发症,一般术后会留置尿管,要做好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可能不同,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
2.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能量破坏病变组织。例如钬激光,具有精确性高、出血少等优点。激光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激光的光热效应使病变组织气化、凝固。与电切术相比,激光治疗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激光治疗也需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类型及参数设置,对于一些特殊体质或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选择激光治疗方式,比如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评估手术风险。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全身状况、病变程度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