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症状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且不同人群有差异;医生评估需详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依据罗马Ⅳ标准,需病程至少3个月内每月至少3天症状、与排便相关及排除器质性疾病。
一、症状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腹痛,多发生于下腹和左下腹,疼痛性质各异,如胀痛、绞痛等,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还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泻,有的是便秘,也有两者交替出现的情况;部分患者伴有腹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比如年轻女性可能因生活压力大等因素,症状相对更受情绪影响而波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医生评估流程
1.详细病史采集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且可能与饮食、心理因素相关;成年人则可能因工作生活压力等出现症状波动。
性别方面: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症状可能受激素影响而有变化。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比如是否经常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是否存在暴饮暴食或节食情况;睡眠状况,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运动情况,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肠道感染史、腹部手术史等,这些因素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或加重有关。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这些信息来初步判断是否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情况。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会排除其他器质性肠道疾病,比如通过触诊腹部,查看是否有压痛、反跳痛等异常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体格检查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医生会综合整体情况判断。
3.实验室检查:通常会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等检查,血常规可以帮助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能排除肠道感染、出血等器质性病变。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
4.影像学检查: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排除肠道结构的器质性病变。比如通过腹部超声观察肠道的形态、结构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腹部超声表现可能因肠道充盈等情况略有不同,但主要目的是排除器质性疾病。
5.特殊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结肠镜检查等,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排除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于年龄较大、有报警症状(如便血、体重下降、贫血等)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排除手段。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
1.病程: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
2.伴随症状:与排便相关,包括排便频率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改变(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结便等),以及排便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等)。
3.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上述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了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只要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中的这些要点,就可以考虑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例如儿童患者符合病程、伴随症状及排除器质性疾病等要点时,也可诊断为儿童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