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是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睾丸未正常下降至阴囊,分睾丸下降不全和异位等类型,危害有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致心理问题,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激素和手术治疗,对患儿要关注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等。
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早产儿中隐睾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为30%左右,而足月儿中隐睾的发生率约为3%,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的隐睾可能会自行下降,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儿需要医疗干预。
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男性婴儿身上,女性不存在睾丸下降的问题,所以隐睾症是男性特有的疾病。
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患儿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化学物质、患有糖尿病等疾病,可能会影响胎儿睾丸的正常下降过程,从而增加胎儿患隐睾症的风险。
隐睾的类型
睾丸下降不全: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睾丸没有完全下降到阴囊内,可能停留在腹股沟管内、腹腔内等位置。例如,部分患儿的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可在皮下触摸到类似睾丸的组织,但位置较浅;而腹腔内的睾丸则更难通过常规检查发现。
睾丸异位:睾丸离开正常的下降路径,异位停留在其他部位,比如会阴、股部等异常位置。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睾丸的位置异常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隐睾症的危害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隐睾症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因为阴囊内的温度比腹腔内温度低,更适合精子的生成,而异位的睾丸由于温度不适宜,会导致精子生成减少甚至缺失,从而影响患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如果是双侧隐睾,几乎必然会导致不育。
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数十倍。腹腔内的睾丸恶变的可能性更大,而且由于位置隐蔽,早期不易被发现,等到发现时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心理影响:患儿可能因为生殖器官的异常而产生自卑心理等,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隐睾症的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来初步判断睾丸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发现阴囊内没有睾丸或者睾丸位置异常。例如,在腹股沟管区域可能触摸到较小的睾丸组织。
影像学检查:对于体格检查未能明确睾丸位置的患儿,可以采用超声检查,超声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的隐睾;对于复杂情况,还可能会用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来进一步明确隐睾的位置。
隐睾症的治疗
激素治疗:对于部分患儿可以采用激素治疗,常用的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通过注射激素来刺激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隐睾症的主要方法,一般建议在患儿1岁-2岁左右进行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精环境和降低恶变风险。
特殊人群(患儿)的温馨提示
年龄方面:对于新生儿期发现的隐睾,不要过早干预,因为部分新生儿的隐睾可能会在出生后6个月内自行下降。但如果到1岁左右仍未下降,就需要及时就医评估,考虑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在患儿成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过度挤压阴囊部位,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
病史因素:有家族隐睾症病史的患儿,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孩子生殖器官的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同时,母亲在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做好产前保健,降低胎儿患隐睾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