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有症状表现和体征表现,症状表现包括肠道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征表现有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黏膜异常,内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
一、症状表现
肠道症状
腹泻:是直肠炎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不同病因引起的直肠炎腹泻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如感染性直肠炎可能腹泻次数相对较多,且粪便中可能含有较多病原体相关成分;而一些非感染性直肠炎腹泻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对于儿童患者,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特别关注。
腹痛:直肠炎患者可出现下腹或直肠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也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仅感轻微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一般在排便前疼痛可能加重,排便后可有所缓解,但也不是绝对的,这与炎症刺激直肠神经以及肠道蠕动等因素有关。例如,当炎症导致直肠痉挛时,可引起较为明显的腹痛。对于女性患者,还需注意与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
里急后重:患者有强烈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很少,便后仍有排便未尽的感觉。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的神经,导致肛门括约肌频繁收缩,同时直肠黏膜受到刺激,产生排便反射,但实际上肠道内并没有足够的粪便排出。里急后重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可能表现为频繁的蹲厕所但排便量少的情况,需及时关注和处理。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直肠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发热的原因是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如果是感染性直肠炎,如细菌感染引起,发热可能较为明显;而非感染性直肠炎引起的发热相对较轻。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同时患者可能因腹泻、腹痛等症状影响进食和休息,导致身体处于虚弱状态。乏力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于需要正常活动的人群,如成年人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儿童可能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
二、体征表现
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黏膜的异常情况。例如,直肠炎患者直肠黏膜可能出现充血、水肿,表现为指套染血,触摸时可能有触痛。严重的直肠炎患者还可能触及直肠黏膜粗糙、有结节感等。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直肠指检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的不适和恐惧。
内镜检查表现
直肠黏膜充血水肿:通过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呈现明显的充血状态,血管纹理模糊不清,同时黏膜水肿,使黏膜表面看起来较为肿胀。这是直肠炎的常见内镜表现,炎症导致黏膜下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引起水肿。
黏膜糜烂或溃疡:部分直肠炎患者内镜下可观察到直肠黏膜有糜烂或溃疡形成。糜烂表现为黏膜表面的破损、缺损,范围相对较小;溃疡则是较深的组织缺损,可能伴有出血等情况。溃疡的形成与炎症的持续刺激导致黏膜组织坏死、脱落有关,不同病因引起的直肠炎溃疡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如溃疡性直肠炎的溃疡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