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包括尿液成分异常(尿中成石物质浓度过高、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减少)、尿路梗阻(下尿路梗阻致尿液潴留)、感染(细菌等作为核心促晶体沉积)。
一、尿液成分异常相关因素
尿中成石物质浓度过高
钙: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钙等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但当机体代谢异常时,例如一些患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血钙升高,进而使尿钙排出增加。如果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的排泄量增加,就容易形成结石核心。比如,长期高钙饮食的人群,或者患有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影响钙代谢的人群,尿钙浓度升高,就增加了膀胱结石形成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维生素D中毒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钙代谢紊乱,使尿钙排出增多,增加膀胱结石形成几率。
草酸:肠道疾病可能会影响草酸的吸收和排泄,如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异常,草酸吸收增多,经尿液排泄的草酸量也会增加。另外,一些食物中草酸含量高,长期大量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也会使尿草酸水平升高,促进膀胱结石形成。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如果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或者有特殊饮食结构,也可能因草酸摄入或代谢异常引发尿草酸升高。
尿酸:尿酸结石的形成与尿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痛风患者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尿尿酸排出增加,当尿液pH值偏低时,尿酸易形成结晶,进而发展为结石。一些长期高嘌呤饮食的人群,如喜爱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的人,也容易出现尿酸代谢异常,增加尿酸结石形成的可能性。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如老年痛风患者相对更易出现尿酸相关的膀胱结石问题。
尿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减少
尿液中的一些物质具有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作用,如枸橼酸盐、焦磷酸盐、酸性粘多糖等。当这些物质缺乏时,晶体就容易聚集形成结石。例如,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可能存在枸橼酸盐分泌减少的情况,导致尿中枸橼酸盐水平降低,从而使晶体更容易聚集形成膀胱结石。对于儿童而言,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情况可能导致这类抑制物质分泌不足,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二、尿路梗阻因素
下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膀胱内潴留。长期尿液潴留会使尿液中的成分沉积,晶体容易聚集形成结石。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后尿道瓣膜等先天性尿路梗阻性疾病,也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比如先天性尿道狭窄的儿童,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尿液淤积,其中的矿物质等成分就容易沉淀形成结石。
膀胱颈部梗阻等情况也会造成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促使膀胱结石形成。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男性老年人群因前列腺增生导致下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膀胱结石较为常见;儿童则多因先天性尿路梗阻因素导致。
三、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产物及坏死组织
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感染产生的脓块、坏死组织等可以作为核心,促使晶体附着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变形杆菌感染时,细菌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镁铵、磷酸钙等晶体沉淀。在儿童中,如果存在泌尿系统感染,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持续存在,就容易引发膀胱结石。比如一些卫生习惯较差的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后未及时处理,感染灶产生的物质作为核心促进结石形成。而对于女性,如果存在尿道畸形等情况导致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增加膀胱结石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