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尿道炎是下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而异,肾盂肾炎有发热寒战、腰痛等,膀胱炎主要是膀胱刺激症状;尿道炎有尿道刺痒、分泌物等表现。实验室检查上尿常规和尿培养有区别。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不同,尿路感染女性因解剖结构等易发病,尿道炎淋菌性通过性接触传播,非淋菌性由衣原体等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治疗原则不同,尿路感染根据部位等选抗生素,尿道炎淋菌性和非淋菌性用不同抗生素且治疗期间需注意。特殊人群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情况,儿童表现不典型,妊娠期用药谨慎,老年人易反复发作需治基础疾病。
尿道炎:特指尿道黏膜的炎症,是下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
临床表现差异
尿路感染:
肾盂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单侧或双侧腰痛等表现;慢性肾盂肾炎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乏力、低热、腰酸等,长期可影响肾功能,出现夜尿增多、肾功能减退等。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
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尿频、尿痛,尿道外口可有少量稀薄的分泌物,晨起时可发现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或痂膜(糊口现象),淋菌性尿道炎可出现脓性分泌物。
实验室检查区别
尿常规: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膀胱炎均可出现白细胞尿,严重时可有血尿,肾盂肾炎患者尿中可出现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培养多为阳性。
尿道炎: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淋菌性尿道炎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尿涂片可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可找到衣原体或支原体相关证据。
尿培养:尿路感染时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及指导抗生素选用;尿道炎通过尿培养及相关病原体检测可明确具体致病微生物。
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
尿路感染:
女性:因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宽,距离肛门近,更容易被细菌污染,尤其是性生活、月经期、绝经后等时期易发病。
男性:如有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其他:导尿、泌尿系统器械检查等操作可破坏尿路黏膜屏障,增加尿路感染风险。
尿道炎:
淋菌性尿道炎: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发生于性活跃的中青年。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引起,也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风险越高。
治疗原则
尿路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体选用合适抗生素,一般急性肾盂肾炎疗程相对较长,需10-14天,膀胱炎疗程较短,3-7天,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
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常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常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治疗,治疗期间需避免性生活,性伴侣需同时检查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尿路感染表现可不典型,婴儿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等,幼儿可能出现尿频、哭闹不安等,需及时就医,通过尿液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时需选用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要保证足够疗程。
妊娠期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用药需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同时需密切监测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尿路感染易反复发作,常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选用合适抗生素,注意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