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处理包括一般处理措施如休息体位与大量饮水、药物止痛措施如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医疗干预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疼痛缓解后需结石成分分析和定期复查,不同人群在各措施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措施
1.休息与体位
当尿结石引起疼痛时,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屈曲位,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休息和体位的选择基本相似,但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调整舒适体位,以减少因疼痛带来的不安。例如,儿童可能更依赖家长的安抚和合适体位的调整来减轻不适。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休息时要注意避免体位突然变化导致病情加重,应缓慢调整体位。
2.大量饮水
增加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量,有助于小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从而缓解疼痛。一般建议每天饮水2000-3000毫升以上。不同年龄的人群饮水量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新陈代谢快,更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应少量多次饮用。对于老年人,也要根据其心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心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可遵循上述饮水量,有心功能不全等病史的老年人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二、药物止痛措施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止痛作用。例如吲哚美辛等,对于一些轻至中度的尿结石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溃疡病情,需要权衡利弊。
2.阿片类镇痛药
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尿结石患者,可能会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如哌替啶等。但阿片类药物有引起便秘、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使用阿片类药物要密切关注呼吸情况,儿童则应严格避免使用,除非在极其必要且在医生严密监护下使用。
三、医疗干预措施
1.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合适大小的尿结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时需要调整相应的参数。儿童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时,要考虑其骨骼、器官等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能量和频率等参数。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在治疗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2.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的、嵌顿较紧的尿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在儿童中,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尿结石患者,手术前需要良好控制血糖,以降低手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疼痛缓解后的后续措施
1.结石成分分析
疼痛缓解后,应进行结石成分分析,以便针对性地预防结石复发。不同成分的结石预防措施不同,例如尿酸结石患者需要低嘌呤饮食,草酸盐结石患者需要限制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等。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调整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饮食调整,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2.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或X线等检查,监测结石是否复发以及肾脏等泌尿系统的情况。对于有过尿结石病史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儿童在复查时要注意检查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则要关注泌尿系统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的其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