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如肺癌),肺部良性肿瘤是否手术需综合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身体状况判断,肺部恶性肿瘤(以肺癌为例)是否手术要依据肿瘤分期、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基因特征等多因素综合考量,需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后做个体化判断。
一、肺部良性肿瘤
1.肿瘤大小与位置
若良性肿瘤较小且位于肺组织周边,对周围组织器官无明显压迫等影响,可密切观察。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且无任何不适症状的周边型肺错构瘤,可定期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监测其变化。但如果良性肿瘤较大,直径大于5厘米,或位于肺门等重要结构附近,压迫支气管等结构导致呼吸困难、反复感染等情况,则多建议手术切除。因为随着肿瘤增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可能进一步加重,影响肺功能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不同年龄人群对良性肿瘤的耐受不同,儿童肺部良性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若有生长趋势也需考虑手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肿瘤可能影响肺的正常发育;而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对于有手术指征的良性肿瘤也应考虑手术,以避免肿瘤长期存在可能发生的恶变等情况。
2.患者身体状况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肺功能极差,FEV1<30%预计值)等不能耐受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可能不适合手术,可采取其他保守治疗方式,如定期随访、对症处理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大部分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可达到根治且对身体影响较小。
二、肺部恶性肿瘤(以肺癌为例)
1.肿瘤分期
早期肺癌:对于Ⅰ期、Ⅱ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例如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较高。早期肺癌肿瘤局限于肺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病灶,达到治愈的可能。此时手术是必须的治疗选择。
局部晚期肺癌:ⅢA期部分患者若有手术机会,也可考虑手术。比如一些经过新辅助治疗(化疗、放疗等)降期后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结合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而对于ⅢB期及以上的肺癌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多采取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年龄方面,老年肺癌患者手术需更谨慎评估。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心肺功能等能耐受手术,且肿瘤处于早期或可通过手术获得较好预后的局部晚期情况,仍可考虑手术。对于年轻肺癌患者,手术是更积极的治疗选择,因为年轻患者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能更好地耐受手术及术后恢复。
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手术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吸烟可导致肺功能下降、呼吸道黏膜损伤等,但这不是绝对禁忌证,仍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来决定是否手术。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肺癌患者,需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评估手术,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术后伤口愈合等。
2.患者身体状况与基因特征等
患者的一般状况(ECOG评分)也是重要因素,ECOG评分0-1分的患者相对能更好地耐受手术。对于有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如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突变阳性患者,在适合手术的情况下仍可考虑手术,术后可根据情况辅助靶向治疗等。而对于没有驱动基因靶向治疗优势的患者,手术在治疗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早期患者。
总之,肺部肿瘤是否必须手术是一个复杂的临床决策过程,需要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肿瘤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后才能做出个体化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