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睾丸未从腰部腹膜后降入阴囊,可分单侧或双侧,新生儿期等可初步判断,超声是常用无创检查,CT、MRI用于定位,其危害有影响生育、致恶变、有心理影响,1岁内干预,1岁内6月内可激素治疗,超1岁或激素无效需手术,早产儿、双侧隐睾患儿、有家族史儿童需特殊关注。
一、隐睾的定义与初步判断
隐睾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可分为单侧或双侧。家长可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检查孩子阴囊内是否有睾丸,若阴囊内摸不到睾丸,需高度怀疑隐睾。
二、进一步检查方法
1.超声检查
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怀疑隐睾的儿童。
意义:超声是目前诊断隐睾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确定睾丸是否存在以及大致位置,能清晰显示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有睾丸样回声结构,通过超声检查还能初步判断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对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超声检查相对安全且易于操作。
2.CT和MRI检查
适用人群:当超声检查不能明确睾丸位置时,可考虑CT或MRI检查,尤其适用于腹腔内位置较深的隐睾定位。
意义:CT和MRI可以更精准地定位腹腔内隐睾的具体位置,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但CT有一定辐射,MRI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婴幼儿检查时需注意保持安静配合。
三、隐睾的危害
1.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单侧隐睾:若不及时治疗,单侧隐睾患儿成年后生育能力可能下降,因为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处于相对高温环境,影响精子的生成和发育,导致精子质量降低等问题。
双侧隐睾:双侧隐睾患儿成年后几乎都会出现生育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育功能。
2.睾丸恶变风险
隐睾患者睾丸恶变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阴囊内睾丸。未降入阴囊的睾丸由于所处环境异常,细胞容易发生恶变,成年后发生睾丸肿瘤的几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数十倍。
3.心理影响
对于年长儿及青少年,隐睾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因为阴囊外观异常可能使其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治疗时机与方法
1.治疗时机
一般建议在1岁以内开始干预,因为在出生后6-12个月是睾丸下降的最后时机,若超过1岁,睾丸的生精功能可能已经开始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发育相对延迟,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但一般不超过18个月。
2.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
适用情况:适用于出生后6个月以内,睾丸仍有下降可能的患儿。
药物及作用:常用的激素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通过肌肉注射等方式给药,其作用是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促进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超过1岁的隐睾患儿,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睾丸下降固定术,将未降入阴囊的睾丸游离后固定在阴囊内,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环境。手术需要根据睾丸的具体位置选择不同的入路,如腹股沟入路或腹腔入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发育不成熟,睾丸下降可能延迟,家长需密切观察,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内定期检查阴囊内睾丸情况,若超过18个月仍未下降,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2.双侧隐睾患儿
双侧隐睾患儿生育功能受损风险更高,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就医,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且在成长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殖健康相关指标,如青春期后定期检查精液情况等。
3.有家族史的儿童
若家族中有隐睾相关病史,儿童出生后家长应更加关注阴囊内睾丸情况,因为有家族史的儿童患隐睾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更早开始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