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是常见眼科疾病,由多种因素致泪膜稳定性下降伴眼部不适等。病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及眼表改变;诊断靠泪液分泌和泪膜稳定性检查;治疗要消除诱因、补充泪液,预防需保持良好用眼习惯、注意环境湿度、定期体检及关注特殊人群。
一、定义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以眼表泪液动力学异常为特征的一种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强等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
二、病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泪液分泌功能会逐渐减退。例如,老年人的泪腺组织会出现萎缩,导致泪液分泌量减少,从而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
儿童时期泪液分泌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也较容易出现泪液相关问题,但与老年人机制不同,儿童多因用眼习惯等因素影响泪膜稳定。
(二)性别因素
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泪液的分泌和泪膜的稳定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干眼症。
(三)生活方式因素
用眼过度: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眨眼次数会明显减少,正常眨眼可使泪液均匀分布在眼表形成泪膜,眨眼减少会导致泪膜蒸发过快,从而引发干眼症。例如,长期每天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6小时的人群,患干眼症的概率比使用时间短的人群高。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有空调或风沙大的环境中,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容易引发干眼症。比如在空调房间待久了,空气湿度低,泪液蒸发速度加快。
(四)病史因素
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会影响泪液的分泌或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从而引发干眼症。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泪液分泌异常的情况,进而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眼部不适症状:患者常感到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例如,有的患者会频繁揉眼,因为眼睛干涩不适。
眼表改变:可出现眼表上皮损伤、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等表现,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角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一)泪液分泌检查
SchirmerⅠ试验:用滤纸条检测5分钟内的泪液分泌量,正常分泌量为10~15mm,少于10mm为低分泌,少于5mm为干眼。该检查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配合程度等。
(二)泪膜稳定性检查
泪膜破裂时间(BUT):使用荧光素钠染色后,通过裂隙灯观察泪膜破裂的时间,正常BUT为10~45秒,BUT短于10秒为泪膜不稳定。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消除诱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补充泪液:可使用人工泪液等替代品来缓解眼睛干涩等症状。
(二)预防
保持良好用眼习惯:定时休息,避免连续长时间用眼,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看20分钟电子屏幕,就看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20秒。
注意环境湿度:在干燥环境中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定期体检: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干眼症相关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应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控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家长要监督孩子正确用眼,若出现眼部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眼部处于发育阶段,早期干预很重要。
更年期女性:要关注自身激素变化对眼部的影响,可适当通过饮食等方式辅助调节,如多摄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等,同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干眼症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