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分为多种类型,检查方法有结肠镜和钡剂灌肠等,治疗包括内镜下和外科手术,治疗后需根据病理结果等随访,不同人群随访有差异,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及高危人群监测来预防。
一、结肠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息肉其恶变潜能不同,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二、结肠息肉的检查方法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能对息肉进行活检,明确其病理性质。对于40岁以上一般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如有肠道不适症状等则应更早进行检查。对于有结肠息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
2.钡剂灌肠检查
可以显示结肠黏膜的轮廓,对较大的息肉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相对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对于较小的息肉容易漏诊。
三、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适用于有蒂的较小息肉。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切装置送到息肉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将息肉切除。对于无蒂或广基较小的息肉也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这些方法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息肉或黏膜病变,尤其ESD可以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而避免外科手术。
2.外科手术治疗
当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怀疑有恶变且无法内镜下完整切除时,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部分结肠切除术等。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均需综合评估,对于儿童患者,若结肠息肉需要外科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更谨慎,以最大程度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结肠息肉治疗后的随访
1.根据息肉病理结果随访
如果息肉是良性的腺瘤性息肉,一般建议在切除后的1-3年内复查结肠镜。若首次检查息肉切除完全且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至3-5年;如果息肉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复发及恶变风险相对较高,复查间隔需缩短,可能3-6个月就要复查结肠镜。对于炎性息肉等其他非腺瘤性息肉,根据具体情况,复查间隔可能相对宽松,但也需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有无新的息肉形成或病变进展。
2.不同人群的随访差异
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随访过程中要考虑其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和方式;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有家族遗传易患因素的,要更密切随访,因为年轻患者未来结肠息肉复发及恶变的时间可能相对更长,需要更早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若有结肠息肉相关问题,需综合考虑妊娠对息肉处理的影响以及息肉本身对妊娠的影响,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时机。
五、结肠息肉的预防
1.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能会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改变
保持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是结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3.高危人群的监测
有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除了按照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要更严格地进行结肠镜筛查,建议从较年轻的年龄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