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可临床治愈但难完全根治,通过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还需通过饮食、生活习惯管理及定期复查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
一、治疗方式及原理
1.去除病因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因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过烫或过冷食物等)引起的慢性糜烂性胃炎,避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是基础。例如,长期饮酒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停止饮酒后,胃黏膜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病情改善。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戒烟后可减少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
药物因素:一些患者可能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糜烂性胃炎,在医生评估后若病情允许可调整用药,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去除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后,胃黏膜有机会修复。
2.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糜烂部位的刺激,创造有利于胃黏膜修复的酸性环境。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胃内酸度,促进糜烂处愈合,一般规范使用数周后,大部分患者的糜烂情况可得到改善。
胃黏膜保护剂:像硫糖铝,它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伤,促进糜烂面的愈合。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四联疗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显著降低胃炎的复发率,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很多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病情得到长期控制。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糜烂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饮食不当等有关。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避免使用对儿童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若有感染因素需积极治疗感染源。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饮食调整等可能会给儿童带来一定影响,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时,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使用治疗胃炎的药物时需咨询医生,避免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疗程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且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胃镜等。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激素水平等因素对胃黏膜的影响,比如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药物对外观等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用药和复查。
三、预防复发及长期管理
1.饮食管理:无论何种人群,都要长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例如,每天应摄入足够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以提供胃黏膜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
2.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3.定期复查:即使病情得到临床治愈,也需要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有异常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复发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