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引产是妊娠12周后因母体或胎儿原因,通过人工方法诱发子宫收缩终止妊娠的手术。有母体和胎儿等常见引产原因,方式有药物引产(适用于13-27周孕妇)和水囊引产(同理),存在出血、感染、产道损伤等风险,引产前要全面检查并知情同意,引产后要注意休息护理,不同人群引产有特殊考虑,如年龄和病史因素等影响。
引产的常见原因
母体原因:孕妇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继续妊娠会危及孕妇生命安全;孕妇患有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经治疗无好转等情况需要引产。例如,孕妇合并严重心脏病,心功能处于较差状态,无法承受继续妊娠和分娩的负担时,就需要考虑引产。
胎儿原因:胎儿存在严重畸形,无法在出生后存活;通过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等严重问题,继续妊娠可能会生下有严重缺陷的婴儿,此时也需要引产。比如,胎儿被诊断出患有唐氏综合征等严重染色体疾病,为避免出生缺陷儿的诞生,会选择引产。
引产的方式及适用情况
药物引产:常用的药物有依沙吖啶等。一般适用于妊娠13-27周的孕妇。通过向羊膜腔内注入依沙吖啶等药物,引起子宫收缩,促使胎儿和胎盘排出。例如,妊娠中期因胎儿畸形需要终止妊娠时,多采用药物引产的方式。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孕妇的宫缩情况、生命体征等,因为可能会出现宫缩过强、出血等并发症。
水囊引产:是将水囊放置在子宫壁和胎膜之间,增加宫内压力,引起子宫收缩。适用于妊娠13-27周的孕妇。放置水囊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发生感染等情况。放置后要注意观察孕妇有无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引产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风险方面
出血:引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尤其是在胎盘娩出不完全等情况下。大量出血可能会导致孕妇贫血、休克等严重后果。例如,某些子宫收缩乏力的孕妇在引产后容易出现出血过多的现象。
感染:引产手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引发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感染可能会影响孕妇的生殖健康,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全身感染性疾病。
产道损伤:在引产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过强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宫颈裂伤、子宫破裂等产道损伤。尤其是对于有过剖宫产史等子宫有手术史的孕妇,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注意事项
引产前准备:引产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B超等检查,以评估孕妇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引产。同时,要向孕妇及家属详细告知引产的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等,取得孕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引产后护理:引产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要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预防感染。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腹痛等症状,如果出现阴道大量出血、剧烈腹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不同人群引产的特殊考虑
年龄因素:对于年轻孕妇和高龄孕妇,引产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孕妇身体相对较为强壮,对引产的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好,但也不能忽视引产可能带来的风险;高龄孕妇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引产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出血、感染等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所以高龄孕妇引产前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身体状况,引产后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病史因素:有过剖宫产史的孕妇引产时,发生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引产前需要详细了解剖宫产的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等,引产后要密切观察子宫恢复情况和腹部症状。对于有过生殖系统感染病史的孕妇,引产前需要积极治疗感染,控制病情后再考虑引产,以降低引产后感染复发或加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