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根据休克表现等输血)、止血措施(药物、内镜、介入治疗)、病因治疗(针对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手术治疗(严重难以控制出血时,依病因选术式,不同年龄患者有差异)
一、一般急救措施
卧床休息与监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红蛋白浓度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特别注意其呼吸情况,防止因出血导致气道堵塞;对于老年患者,要更频繁地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
二、补充血容量
输血指征及选择:当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且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时,需及时输血。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型和血液制品。例如,儿童患者输血时要严格按照儿科输血标准,选择匹配的血液成分;老年患者如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输血速度需适当减慢,密切观察心脏负荷情况。
三、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它可以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也有一定的抑制胃酸作用,辅助止血。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谨慎权衡。比如,儿童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需考虑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有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使用相关药物时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内镜止血:如果是因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原因引起的胃出血,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例如,对于胃溃疡出血,可在内镜下采用注射药物、热凝止血、止血夹夹闭等方法;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进行套扎或注射硬化剂等治疗。在进行内镜止血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操作方案,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安全性。
介入治疗:当药物止血和内镜止血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复杂病因引起的胃出血,如血管畸形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介入治疗的风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评估。
四、病因治疗
针对胃溃疡的治疗:如果胃出血是由胃溃疡引起,在止血后需要进行抗溃疡治疗,常需要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并且要注意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对于儿童胃溃疡患者,要格外注意其饮食的营养均衡和规律,避免因不良饮食习惯加重病情;老年胃溃疡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溃疡愈合的影响,如是否同时患有糖尿病等,需要综合管理。
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如果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除了止血措施外,还需要针对静脉曲张进行治疗,如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进行综合的肝病管理,包括抗病毒治疗(如适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等,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对于儿童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要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
五、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出现严重的、难以控制的胃出血,如大量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存在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会根据病因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差异较大,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