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是中医证候概念,由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致脾肾阳气亏虚,有消化系统、全身虚寒、水液代谢等表现,可通过症状、舌脉诊断,需与肾阳虚、脾阳虚鉴别,生活方式上要合理作息、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饮食上宜食温补脾肾阳气食物、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来预防调护。
一、脾肾阳虚的定义
脾肾阳虚是中医的一种证候概念,指的是脾肾阳气亏虚,温煦、推动等功能减弱所表现的一系列虚寒证候。脾主运化、升清,肾主藏精、主水,二者相互依存,阳气不足时,脾肾的生理功能均受影响。
二、病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易损伤脾肾阳气,导致脾肾阳虚。例如早产儿,先天脾肾之气亏虚,加之出生后护理不当,易出现脾肾阳虚相关表现。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脏腑功能衰退,肾阳渐衰,进而影响脾阳,导致脾肾阳虚。
(二)生活方式
长期过度劳累,耗伤阳气。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熬夜的人群,易损伤脾肾阳气。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阳,而脾阳受损又可累及肾阳,导致脾肾阳虚。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冰淇淋、生冷瓜果等。
缺乏运动,阳气得不到振奋,也会影响脾肾阳气的功能,逐渐出现脾肾阳虚。
(三)病史因素
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腹泻等,病程迁延不愈,耗伤脾肾阳气,从而引发脾肾阳虚。例如慢性肾炎患者,长期疾病困扰,脾肾阳气受损,出现水肿、畏寒肢冷等脾肾阳虚表现。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脾阳虚则运化无力,常见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等。儿童可能表现为面色萎黄、消瘦,进食少;老年人则可能有食后腹胀明显,大便稀溏,甚至五更泻(黎明前腹痛腹泻)等。
(二)全身虚寒表现
肾阳不足,温煦失职,可见畏寒肢冷,尤其是腰膝、下腹等部位怕冷明显。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老年人,都可能出现手足不温的情况。
阳气不足,推动血行无力,可能出现面色苍白。
(三)水液代谢表现
脾肾阳气亏虚,水液代谢失常,可出现水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常见,严重时可波及全身。儿童可能因先天脾肾不足出现水肿,老年人慢性疾病导致的脾肾阳虚也易出现水肿。
四、诊断依据
(一)症状表现
综合患者出现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泻便溏、水肿等一系列脾肾阳气亏虚的症状。
(二)舌脉表现
舌象多表现为舌淡胖,有齿痕。
脉象多为沉迟无力等虚寒脉象。
五、与其他相关病症的鉴别
(一)与肾阳虚的鉴别
肾阳虚主要以腰膝酸软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等肾阳不足表现为主;而脾肾阳虚除了有肾阳虚的表现外,还有明显的脾阳虚运化失常的表现,如腹胀、便溏等。
(二)与脾阳虚的鉴别
脾阳虚主要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和虚寒表现为主,如腹胀、便溏、畏寒等,一般没有明显的肾阳不足表现,如腰膝冷痛、水肿等。
六、预防与调护
(一)生活方式方面
儿童应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食生冷。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所有人都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振奋阳气,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恢复。
(二)饮食方面
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脾肾阳气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韭菜、核桃等。儿童可适量食用山药、薏米等健脾食物;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温补食物,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于油腻。
避免食用过多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
总之,脾肾阳虚是一种涉及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因素影响的中医证候,了解其病因、表现、诊断等对于预防和调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调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