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病原体、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四方面介绍尿路感染和淋病,尿路感染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症状有膀胱炎、肾盂肾炎表现,诊断用尿液检查等,治疗分一般和抗菌;淋病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症状分男女,诊断用分泌物涂片等,治疗用头孢曲松等。
一、病原体方面
尿路感染:主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此外,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也可引起,女性因尿道短且直,更易受肠道细菌感染引发尿路感染,性生活活跃的女性尿路感染风险也会增加,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病史的人群如存在尿路结石等情况时,尿路感染病原体种类可能更复杂。
淋病: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见于性活跃的中青年人群,有不安全性行为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二、症状表现方面
尿路感染: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或压痛,尿液可浑浊,少数患者可有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若合并肾盂肾炎时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尿路感染症状可能因生理变化而有所不同。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全身症状更明显,如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年龄较大的人群感染肾盂肾炎时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特别注意。
淋病:
男性淋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尿道炎,初期尿道口灼痒、红肿及外翻,排尿时有灼痛,继之有稀薄黏液流出,很快转为脓性分泌物,量多,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彻底治疗转变而来,症状相对较轻,但仍可有尿道不适、晨起尿道口有“糊口”现象等。
女性淋病:宫颈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尿频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宫颈炎、尿道炎、前庭大腺炎等,女性妊娠期感染淋病可能会影响胎儿健康,需特别关注。
三、诊断方法方面
尿路感染: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存在白细胞尿,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可确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要多次检查尿液培养以明确诊断,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等生理功能变化,尿液培养结果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或怀疑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尿路感染患者,可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结石、梗阻、畸形等情况,儿童尿路感染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淋病:
分泌物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核酸扩增试验:采用PCR等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对于有高危性行为史的人群可优先选择该方法进行诊断。
四、治疗方面
尿路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注意休息,对于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需卧床休息,不同年龄人群的休息和多饮水要求需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休息。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用药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代谢特点等,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某些抗菌药物。
淋病: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要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性伴侣也需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妊娠期淋病患者用药需特别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