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是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疾病,解剖分型有叶内型和叶外型,病因与胚胎时期肺组织血管发育异常相关,叶内型多有感染等症状,叶外型多见于新生儿等,诊断靠影像学等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同人群手术及术后有不同注意事项,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需多学科评估并监测病情。
一、解剖分型
1.叶内型:隔离肺组织位于脏层胸膜内,其囊腔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相邻或融合,多位于下叶后基底段,约占肺隔离症的80%-90%。
2.叶外型:隔离肺组织被自己的脏层胸膜包裹,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独立于正常肺组织之外,可位于肺下叶与横膈之间、纵隔内等部位,约占10%-20%。
二、病因病理
1.病因:主要是在胚胎发育时期,肺芽发育过程中,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分离,且接受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其具体的胚胎发育异常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胚胎时期肺组织的血管发育异常密切相关。
2.病理:叶内型隔离肺的囊腔大小不一,内壁被覆呼吸道上皮,可合并感染、出血等;叶外型多为实性肿块,由肺组织、支气管、血管和脂肪组织等组成。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叶内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数患者可无症状,部分患者因合并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咯血等症状,如合并感染时,可出现持续或反复的肺部感染表现,咳嗽、咳脓痰,体温可升高。
叶外型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常因腹部肿块或压迫症状就诊,部分叶外型隔离肺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2.体征:合并肺部感染时,可在相应肺部听诊闻及湿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叶内型可见下叶后基底段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界清楚,合并感染时阴影内可出现液气平面;叶外型可见膈上或后纵隔肿块影。
胸部CT: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隔离肺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等情况。叶内型可见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分界不清的肿块,内有囊变;叶外型可见边界清楚的肿块,增强扫描可见来自体循环的异常供血动脉,这是诊断肺隔离症的关键征象,异常供血动脉多来自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也可显示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及静脉引流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2.血管造影:可明确异常供血动脉的来源,但属于有创检查,目前多被CT血管造影(CTA)等无创检查取代。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肺隔离症,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因为肺隔离症有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且异常供血动脉持续存在可能导致病变进行性发展。手术方式根据分型及病变范围选择,叶内型多采用肺叶切除术,叶外型多采用隔离肺切除术。
2.非手术治疗:对于合并严重感染且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但这只是暂时的措施,感染控制后仍需手术治疗。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肺隔离症患者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要更精细地操作,尽量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情况,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咳痰。
2.成人:成人肺隔离症患者手术治疗同样是主要手段,成人在围手术期要注意自身基础疾病的控制,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要早期活动,促进肺复张,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特殊人群:对于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要多学科评估,权衡手术风险和保守治疗的利弊,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等,一旦出现病情恶化迹象,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