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恶心想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肠道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肠梗阻等)、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等)以及全身性因素(如感染性因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药物副作用等),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及相关诱因。
一、胃部疾病相关原因
1.胃炎
急性胃炎:多因饮食不洁,如食用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短期内大量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烫食物)、酗酒等引起。例如,有研究表明,短期内大量饮酒可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从而出现胃痛、恶心想吐的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因社交等原因可能更易接触不良饮食因素而发病。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度)等也可诱发。不同年龄段均可患病,中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加上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发病相对较多。
2.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有关。胃溃疡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餐后痛,即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胃痛,随后可能缓解,但也可能伴有恶心想吐的症状。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中老年人等是高危人群。
3.胃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早期胃癌症状常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胃痛、恶心想吐、消瘦、乏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身体机能衰退有关。
二、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1.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之一,其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青壮年较为常见,可能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2.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都可导致肠梗阻,如肠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等。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其中腹痛可为绞痛,同时伴有恶心想吐。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婴幼儿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发病,成年人则可能因肠粘连、肿瘤等发病。
三、肝胆胰疾病相关原因
1.胆囊炎:多由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右上腹会出现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胆囊炎也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想吐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多次妊娠的女性等是胆囊炎的高危人群。
2.胰腺炎:暴饮暴食、胆道结石等是常见病因。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表现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暴饮暴食的青壮年和有胆道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四、全身性因素相关原因
1.感染性因素:如全身性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感染),除了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外,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出现胃痛、恶心想吐的表现。任何年龄段均可因感染而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到病毒等感染影响胃肠道功能。
2.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可出现胃肠蠕动减慢,表现为胃痛、恶心想吐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中年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红霉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胃痛、恶心想吐。不同年龄段使用相应药物时都可能出现,例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时,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敏感,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的胃肠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