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息肉是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病因有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等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结肠镜等,治疗有内镜下切除等,切除后需随访,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注意。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能增加升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使得肠道易长出大量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发生结肠癌的概率极高,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2.炎症刺激:长期的升结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黏膜在炎症反复刺激下,可导致息肉形成。炎症会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逐渐形成息肉,此类患者除了息肉问题,往往还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炎症相关症状。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升结肠息肉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过多摄入红肉(如牛肉、猪肉)、加工肉类,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代谢,增加息肉发生几率。
吸烟与饮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也可能与升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肠道内环境,饮酒会刺激肠道黏膜,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很多升结肠息肉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结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表现
便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多为粪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如果息肉较大,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可能会出现较大量便血。
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等;也可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或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
三、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升结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升结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还是其他类型息肉,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2.钡剂灌肠检查:可以间接显示肠道内息肉的情况,但若息肉较小,可能会出现漏诊情况,一般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四、治疗及随访
1.治疗
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小的、良性的升结肠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部分升结肠切除术等。
2.随访: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因为息肉有复发的可能。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一年需复查结肠镜,若正常,可3-5年复查一次;而炎性息肉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随访复查,以监测肠道情况,及时发现新的息肉或复发的息肉。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升结肠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儿童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症状可能不典型,若出现便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结肠镜等检查。儿童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安抚,减少其恐惧心理,检查和治疗操作要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升结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老年退行性变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有关。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且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注意营养支持等。
3.女性孕期:孕期发现升结肠息肉相对较为复杂。一般需要充分评估孕期的风险和息肉的情况,若息肉较小且无症状,可在产后再进行进一步处理;若息肉较大或有明显症状,可能需要在严密监测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处理,要兼顾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