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饮食不规律、食用刺激性食物)、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其症状有疼痛(性质多样、部位在上腹部等且不同溃疡有不同规律性疼痛)、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腹胀、早饱、嗳气)以及其他症状(恶心呕吐、反酸烧心、食欲不振)。
一、胃病的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在胃内的细菌,它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的重要原因。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蚀,进而引发炎症等病变。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80%-90%。
2.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定时进餐,如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不吃早餐会使胃酸没有食物中和,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下去易引发胃炎等胃病;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消化不良、胃溃疡等问题。
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例如,经常吃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发生糜烂,长期可增加患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风险。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病。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体内环氧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减少后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受损,容易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胃酸分泌会出现紊乱,胃酸分泌过多可损伤胃黏膜,容易引发胃溃疡等疾病;同时,不良情绪还可能导致胃的运动功能失调,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5.遗传因素:某些胃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消化性溃疡中的部分类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消化性溃疡患者,那么其亲属患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比普通人群要高。
二、胃病的症状
1.疼痛
性质与部位:胃病引起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灼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可能不太典型,可出现在剑突下、左上腹等部位。例如,胃溃疡患者的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出现,称为餐后痛,随后疼痛可缓解;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表现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
2.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明显的饱腹感。这是因为胃病可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从而引起腹胀。例如,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受损,胃的蠕动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腹胀症状。
早饱:进食量明显少于常人即可有饱腹感,患者食欲减退。这也是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胃排空速度减慢,导致患者即使进食不多也很快产生饱感。
嗳气:患者可自觉胃内气体向上反流至口腔,发出声响。多见于消化不良的患者,当胃内气体积聚较多时,就会通过嗳气排出。
3.其他症状
恶心、呕吐:胃病患者可能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引起呕吐。例如,幽门梗阻时,由于幽门部位梗阻,胃内食物无法顺利通过,就会引起频繁的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
反酸、烧心:反酸是指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口腔,烧心是指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这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食管反流,胃酸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例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反酸、烧心症状。
食欲不振:患者进食欲望降低,对食物缺乏兴趣。这与胃病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胃部不适等因素有关,长期食欲不振还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