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表现;糖尿病性白内障包括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见于幼年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迅速)和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早、进展快);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分前后部,前部常见,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与眼部组织代谢等改变有关)。
表现形式:
微动脉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的较常见的体征,表现为视网膜上出现的小红点,是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局部膨出形成的微小血管瘤,在眼底检查时可发现,其数量和分布情况能反映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状态,与血糖控制情况等有关,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更多微动脉瘤形成。
视网膜出血:包括点状出血、火焰状出血等。点状出血是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出血,火焰状出血多因视网膜深层血管出血沿神经纤维层分布所致。出血的出现是因为视网膜血管受损,血液渗出,其严重程度与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相关,血糖波动大、长期高血糖会加重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增多。
硬性渗出:是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的脂质等渗出后沉积形成的黄白色小点或斑块,好发于后极部视网膜外丛状层,反映了视网膜局部代谢异常,与脂质代谢紊乱及视网膜血管病变有关,患者血糖、血脂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
棉絮斑:又称软性渗出,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微小梗塞后,轴索肿胀断裂形成的棉絮状灰白色斑块,是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损害的表现,多见于血糖控制差、病情较重的患者,提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有缺血缺氧情况。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病情较严重的表现,由视网膜缺氧诱导产生,可生长在视网膜表面或进入玻璃体,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出血,导致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其出现标志着视网膜缺血缺氧达到一定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延长、血糖控制不良等密切相关。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新生血管形成的基础上,纤维组织增生,可引起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重要阶段,多见于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明显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糖尿病性白内障
背景: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与血糖代谢异常影响晶状体的代谢有关。
表现形式:
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迅速,可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晶状体完全混浊。其发病机制与血糖升高时,晶状体纤维肿胀、断裂,水分渗入等有关,由于血糖急剧升高,房水渗透压降低,晶状体吸收水分,纤维肿胀变性导致混浊。
糖尿病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表现相似,但发生较早、进展较快。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使得晶状体更容易受到氧化损伤等,加速了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患者会逐渐出现视力下降等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对视力的影响逐渐明显。
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
背景:糖尿病可影响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病变,与神经的营养供应障碍、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
表现形式: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分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较为常见,表现为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多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扇形缺损等。其发生是因为糖尿病引起视神经的供血血管发生病变,如血管痉挛、阻塞等,导致视神经缺血缺氧,影响其功能,患者可能伴有眼部胀痛等不适,在血糖控制不佳、血压波动等情况下更易诱发。
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视神经周围组织的病变等因素,间接对视神经产生压迫,导致视神经功能异常,出现视力、视野等方面的改变,与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组织代谢紊乱、结构改变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