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结肠炎症性疾病,有特定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特异性结肠炎及其他肠道疾病鉴别,非药物干预有生活方式调整要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均可发病,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中青年人群相对更易罹患,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的强烈差异倾向,但个体间仍可能存在不同表现。
典型症状:常见的有腹痛,多为下腹或左下腹的隐痛、胀痛等,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腹泻也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特点、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的肠道不适症状,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肠道疾病患者等信息。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查看是否有腹部压痛、是否能触及包块等情况,但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体格检查往往没有特异性的阳性体征,主要是辅助判断病情。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否升高;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可查看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潜血等异常情况,若有黏液脓血便,粪便潜血试验多呈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能会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状态。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肠道的大致情况,查看有无肠壁增厚等异常;结肠镜检查是诊断非特异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鉴别诊断
与特异性结肠炎鉴别:例如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病因不明确,而溃疡性结肠炎有相对明确的病理特征等;与克罗恩病鉴别,克罗恩病的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等特点与非特异性结肠炎不同,通过结肠镜及病理等检查手段可以进行区分。
与肠道其他疾病鉴别:如与肠道肿瘤鉴别,肠道肿瘤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等可明确诊断,而非特异性结肠炎主要是炎症性改变;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为主,无明显的肠道黏膜炎症表现等。
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需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中青年患者可能因工作等原因容易熬夜,应尽量调整作息;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肠道蠕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诱发肠道不适的食物,比如对于有腹泻症状的患者,应避免食用粗纤维过多的食物,建议食用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诱发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非特异性结肠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病,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肠道炎症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如饮食调整等,且要定期复查,观察肠道病变恢复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时要谨慎,同时在饮食调整等方面要兼顾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等。老年患者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加强病情监测,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复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