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病有多种常见症状,消化系统有腹痛(蛔虫致脐周隐痛、绦虫致腹部隐痛等)、腹泻(贾第虫致反复发作稀糊便恶臭、钩虫致肠道功能紊乱腹泻等)、恶心呕吐(绦虫代谢产物致恶心呕吐、蛔虫大量繁殖或异位寄生致恶心呕吐等);营养吸收障碍相关有营养不良(蛔虫、绦虫竞争营养致儿童等生长发育受影响、钩虫致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维生素缺乏(蛔虫影响维生素A吸收致夜盲症等、绦虫影响维生素B12吸收致相关表现等);其他系统有过敏反应(蛔虫致荨麻疹等、儿童反应更强烈)、贫血(钩虫致缺铁性贫血、孕妇及胎儿受影响等)、肝脾肿大(华支睾吸虫致肝脾肿大、儿童影响更明显)。
腹痛:不同寄生虫引起的腹痛部位和性质有所差异。例如蛔虫感染常引起脐周隐痛,这是因为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蠕动紊乱。绦虫感染有时也会导致腹部隐痛或钝痛,多与虫体在肠道内的存在和代谢产物刺激有关。儿童由于肠道相对较脆弱,蛔虫感染导致腹痛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且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腹痛位置,往往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腹泻:很多肠道寄生虫都会引起腹泻症状。比如贾第虫感染,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无脓血,但有恶臭。钩虫感染也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大便可呈稀便或黏液便。对于有不良卫生习惯的人群,如经常不洗手就进食的人,感染肠道寄生虫导致腹泻的风险较高,儿童由于卫生意识相对薄弱,也是腹泻型肠道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
恶心、呕吐:部分肠道寄生虫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例如绦虫感染时,虫体的代谢产物可能会引起人体的胃肠道反应,导致患者出现恶心,严重时可引起呕吐。蛔虫大量繁殖或异位寄生时,也可能刺激肠道,引起恶心、呕吐,尤其是儿童,蛔虫异位寄生(如钻入胆道等)时,呕吐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和剧烈。
营养吸收障碍相关症状
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会竞争人体的营养物质,长期感染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比如蛔虫、绦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大量摄取人体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较大,若感染肠道寄生虫,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身高增长缓慢、皮肤干燥、头发枯黄等。钩虫感染时,钩虫的吸血特性会导致人体慢性失血,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儿童和孕妇由于铁的需求量大,感染钩虫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情况。
维生素缺乏:某些肠道寄生虫病还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例如蛔虫感染可能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夜盲症(在暗处视力下降)、皮肤干燥等维生素A缺乏的表现。绦虫感染可能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神经系统症状等维生素B12缺乏的相关表现。对于素食者等本身维生素摄入途径相对较窄的人群,若感染肠道寄生虫,维生素缺乏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其他系统症状
过敏反应:部分肠道寄生虫感染可引起过敏反应。比如蛔虫感染时,虫体的代谢产物等可能作为过敏原,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更容易出现过敏相关症状。
贫血:钩虫感染时,钩虫的口囊咬附在肠道黏膜上,造成持续的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孕妇感染钩虫后,不仅自身会出现贫血,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对于有钩虫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孕妇,要特别注意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贫血的风险。
肝脾肿大: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累及肝脏等器官时可引起肝脾肿大。例如华支睾吸虫感染,成虫主要寄生于胆道系统,可引起胆道炎症、阻塞等,进而导致肝脏病变,出现肝肿大,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脾肿大。儿童感染华支睾吸虫后,由于肝脏等器官还在发育中,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