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心肌病)、呼吸系统(气胸、胸膜炎)及其他原因(神经官能症、胃食管反流病)。出现后应立即休息,持续不缓解等严重情况要拨打急救电话,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高度重视,中青年女性神经官能症多见要调心态并排除器质性疾病,儿童少见但多与先心病有关,有基础疾病人群要警惕并发症需积极就医检查。
一、胸闷胸痛的常见原因及初步判断
1.心血管系统原因:
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易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疼痛多位于心前区、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年龄段更易患冠心病。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多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可出现胸闷胸痛;肥厚型心肌病可因心肌肥厚导致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供血,引起胸闷胸痛,常见于中青年,部分有家族遗传倾向。
2.呼吸系统原因:
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的青壮年或有慢性肺部疾病者。气体进入胸膜腔,压迫肺组织,导致胸痛、胸闷,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针刺样或刀割样痛,随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大时症状更明显。
胸膜炎: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炎症刺激胸膜导致胸痛,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同时可伴有胸闷、咳嗽等症状,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感染性胸膜炎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
3.其他原因:
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胸痛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多样,可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失眠等多种神经官能症症状,各项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可引起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类似心绞痛,常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进食后尤其是平卧时易发作,中老年人及肥胖人群相对更常见。
二、出现胸闷胸痛后的应对措施
1.立即休息: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胸闷胸痛,首先应停止当前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心肌耗氧量或减轻对胸膜等组织的刺激,以缓解不适症状。
2.拨打急救电话:如果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大汗、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高度怀疑是严重疾病引起,如急性心肌梗死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3.初步判断病情: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初步判断病情,若有心脏病史且携带急救药物,可尝试服用硝酸甘油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保存情况等。如果是气胸患者,应避免剧烈咳嗽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动作。
三、不同人群胸闷胸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胸闷胸痛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气短、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应高度重视,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中青年女性:神经官能症引起的胸闷胸痛相对多见,与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等有关,应注意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若症状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调节或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也要排除心血管等器质性疾病的可能,定期进行体检。
3.儿童:儿童胸闷胸痛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若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可能提示血压控制不佳或出现了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要警惕糖尿病性心脏病等并发症的可能,这类人群出现胸闷胸痛时,应更积极地就医检查,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掩盖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