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炎性病变,其发病与膀胱慢性炎症、梗阻、结石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可通过尿液、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发病机制涉及慢性炎症、梗阻、结石等因素,需与膀胱肿瘤、间质性膀胱炎等鉴别。
一、定义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和增生性病变,属于膀胱的炎性病变。它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膀胱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梗阻、结石等长期刺激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原因可能是膀胱黏膜受到病变刺激,导致膀胱的敏感性增加,从而频繁向大脑传递排尿信号。
尿急: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这是因为膀胱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病变使得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失调。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有疼痛感,可能是由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及周围组织,在排尿过程中受到尿液的刺激而产生疼痛。
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这是因为病变的膀胱黏膜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混入尿液中导致。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成年男性:可能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合并存在,症状可能会因合并其他疾病而有所不同,比如同时合并前列腺增生时,除了腺性膀胱炎的相关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表现。
成年女性:可能与妇科炎症等有一定关联,由于女性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炎症更容易相互影响,症状上可能在尿频、尿急等方面更为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腺性膀胱炎可能更容易反复发作,且感染不易控制。
三、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等炎症表现,有助于初步判断膀胱是否存在炎症情况,但不能确诊腺性膀胱炎。
尿细菌培养:如果怀疑有细菌感染导致的膀胱炎症,进行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致病菌,并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简便易行,可初步观察膀胱壁的情况,看是否有膀胱黏膜增厚、膀胱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但对于腺性膀胱炎的诊断特异性不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膀胱壁的细微病变,对于判断病变的范围等有一定帮助。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膀胱黏膜有片状充血、水肿,有散在的小颗粒或滤泡样改变,还可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四、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慢性炎症刺激
如长期的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炎症因子等持续刺激膀胱黏膜,可引起膀胱黏膜的上皮化生和增生,进而导致腺性膀胱炎的发生。例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如果炎症蔓延至膀胱,就可能增加患腺性膀胱炎的风险。
2.梗阻因素
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容易滋生细菌,且长期的尿液潴留使膀胱黏膜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刺激膀胱黏膜发生病变,引发腺性膀胱炎。
3.结石因素
膀胱结石会反复摩擦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损伤,长期的损伤刺激可引起膀胱黏膜的增生、化生,从而诱发腺性膀胱炎。
五、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也可出现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通过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以鉴别。膀胱肿瘤的膀胱镜下表现多为菜花样、结节状等新生物,而腺性膀胱炎主要是膀胱黏膜的滤泡样、颗粒样改变。病理活检时,膀胱肿瘤有其特异的肿瘤细胞形态,腺性膀胱炎则是黏膜上皮的化生和增生表现。
2.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也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其膀胱黏膜外观可能相对正常,主要表现为膀胱黏膜下的炎症改变。通过膀胱镜检查及膀胱黏膜活检等可以进行鉴别,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表现有其自身特点,与腺性膀胱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