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什么意思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消化不良、胆汁反流相关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可通过胃镜、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和药物治疗(用促胃肠动力药等),不同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指胃黏膜呈现非萎缩性的炎症改变,同时伴有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汁)反流至胃内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有一个生理性的抗反流机制,能防止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但当各种因素导致这个机制失衡时,胆汁就会反流到胃里,刺激胃黏膜,引起一系列症状和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的生理功能会逐渐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下降等,使得抗反流能力减弱,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饮食、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都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高脂饮食会使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引起括约肌松弛,导致胆汁反流;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抗反流作用;过度饮酒会损伤胃黏膜,破坏胃的正常防御机制,进而容易发生胆汁反流。
体位因素:长期卧位、餐后立即平卧等体位也会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因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胆汁的正常排空和防止反流。
病史因素:有胃部手术史(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的患者,由于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会使胆汁反流的发生率增高;此外,患有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的患者,胆汁的排出异常,也容易出现胆汁反流至胃内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感,还可能有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例如,部分患者会感觉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长时间不缓解;有的患者会在呕吐后感到症状稍有减轻,但很快又会复发。
胆汁反流相关表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有口苦的症状,这是因为胆汁反流至口腔所致;严重的胆汁反流还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引起烧心、反酸等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但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又有所不同。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胃肠道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儿童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呕吐物有时可含有胆汁,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
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除了上述消化不良等表现外,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因为长期的胆汁反流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弱,所以更要注意营养状况的监测。
四、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胃黏膜呈红黄相间、以红为主的花斑样改变,还可以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比如看到黄色的胆汁反流至胃内,或者胃黏膜有胆汁沾染的表现。
24小时食管pH-胆汁监测:可以检测食管内pH值和胆汁浓度的变化,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等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但高度怀疑有胆汁反流的患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患者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餐后立即平卧,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卫生,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的食物,家长要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患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考虑到身体机能状况,逐渐调整,比如抬高床头不宜过高导致不适,饮食要易于消化,保证营养均衡。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以结合胆汁酸,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判断,不过要注意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不同人群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不适合的促胃肠动力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