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急性胃黏膜炎症,有相应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慢性胃炎由多种病因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也有其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及治疗需考虑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胃炎
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病因:常见病因包括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铁剂、氯化钾等)、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如放置胃管、剧烈呕吐等)、十二指肠-胃反流、感染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经常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药物的人群更易患急性胃炎;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病史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
慢性胃炎
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
病因: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此外,自身免疫、十二指肠-胃反流、年龄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或辛辣饮食等)等也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增加;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慢性胃炎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
症状多样,轻者可无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起病较急,常在接触病因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病。例如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急性胃炎,可能在服药后短期内出现上腹部隐痛、恶心等症状;由酒精刺激引起的急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带有血丝。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因呕吐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
慢性胃炎
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情发展较为隐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老年患者慢性胃炎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慢性胃炎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
三、诊断方法
急性胃炎
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服药史、饮酒史、应激事件等)、临床表现,结合胃镜检查。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急性炎症改变,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阳性率较高。例如怀疑因应激导致的急性胃炎,通过询问患者近期是否经历严重创伤等应激事件,再结合胃镜下胃黏膜的急性炎症表现可明确诊断。
慢性胃炎
主要依靠胃镜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同时可检测Hp感染情况(如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查、呼气试验等)。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萎缩等改变,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通过胃镜及相关检查明确是否为慢性胃炎以及是否存在Hp感染等情况,例如血清Hp抗体检测可初步判断是否有Hp感染史,但确诊需结合胃镜下胃黏膜活检等。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注意儿童胃镜检查的耐受性等问题,可在适当镇静下进行胃镜检查以获取准确的诊断信息。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胃炎
首先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戒酒等。对于有腹痛、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抑酸剂(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如果是由Hp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相关情况,在急性期可能先进行对症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Hp根除治疗。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及治疗方式。
慢性胃炎
对于Hp阳性的慢性胃炎,主要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对于无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缓解症状。同时,患者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